Greensill资本 (Greensill Capital) 是一家曾经盛极一时的英国金融科技公司,由澳大利亚金融家Lex Greensill (莱克斯·格林西尔) 于2011年创立。其核心业务聚焦于供应链金融 (Supply Chain Finance),特别是反向保理 (Reverse Factoring) 业务。简单来说,Greensill扮演了一个资金中间人的角色:当大公司(买方)向其供应商(卖方)采购商品后,Greensill会立即向供应商支付货款(通常会打一个小折扣),而大公司则可以在约定的更长期限(如90天或120天)后,再将全额款项支付给Greensill。这种模式看似创造了三赢局面,然而,在其光鲜的“金融创新”外衣之下,隐藏着巨大的风险敞口和不透明的资产结构。2021年3月,这个曾被软银愿景基金 (SoftBank Vision Fund) 重金押注、估值一度高达数十亿美元的金融帝国轰然倒塌,引发了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也为所有投资者上了一堂关于风险、复杂性和商业本质的昂贵课程。
在了解Greensill为何会失败之前,我们必须先理解它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如此多的资本和关注。它的故事始于一个看似简单而巧妙的金融解决方案。
想象一个场景:一家小型零件制造商(我们称之为“小强零件厂”)为一家大型汽车公司(“巨无霸汽车”)供货。小强零件厂交货后,按照合同,需要等待90天才能收到巨无霸汽车支付的100万元货款。但小强零件厂规模小,现金流紧张,等不了这么久。 这时,Greensill资本登场了。它会对巨无霸汽车的信用进行评估,确认其是一家信誉良好、不会赖账的公司。然后,Greensill会立即向小强零件厂支付99万元,解决了后者的燃眉之急。90天后,巨无霸汽车会按照约定,将100万元全额支付给Greensill。 在这个过程中:
之所以说是“几乎无风险”,是因为这笔借款的信用基础是强大的巨无霸汽车,而非脆弱的小强零件厂。这就是反向保理的魅力所在,它将信贷风险从实力较弱的供应商转移到了实力雄厚的买方身上,看起来是一门既安全又赚钱的好生意。
Greensill的野心远不止于做一个简单的资金中间商。为了将业务规模化,它需要海量的资金。于是,它玩起了更高级的金融游戏——资产证券化 (Securitization)。 Greensill将手中成千上万笔类似上述案例的短期应收账款(即未来从“巨无霸汽车们”那里收钱的权利)打包在一起,构建成一个资产池。然后,它将这个资产池分割成标准化的证券,出售给大型机构投资者,比如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银行。 其中,最大的买家是瑞士信贷 (Credit Suisse)。这家顶级的瑞士银行专门设立了一系列供应链金融基金,规模高达百亿美元,其主要投资标的,正是由Greensill打包的这些金融产品。通过这种方式,Greensill迅速回笼了资金,可以继续去寻找更多的“小强零件厂”和“巨无霸汽车”,像滚雪球一样将业务越做越大。 再加上科技巨头软银的孙正义 (Masayoshi Son) 掌管的愿景基金向其注入了高达15亿美元的巨额投资,Greensill头顶“金融科技独角兽”的光环,风头一时无两。
理想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其风险应该是极度分散的,背后对应着成百上千家信誉卓著的“巨无霸汽车”。但Greensill的实际操作却恰恰相反。 它的业务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几个大客户,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是英国钢铁大亨Sanjeev Gupta (桑吉夫·古普타) 控制的GFG Alliance 集团。据估计,Greensill对GFG及其关联公司的风险敞口可能高达数十亿美元。更糟糕的是,GFG本身就是一个财务状况复杂且不透明的庞大商业帝国。 这严重违背了投资中最基本的分散化原则。当你的身家性命都系于一两个客户身上,而且这些客户本身还摇摇欲坠时,你的业务就从一个低风险的金融服务平台,变成了一场高风险的赌博。一旦GFG出现问题,Greensill必然会遭受毁灭性打击。
为了追求更快的增长速度,Greensill开始偏离其核心业务模式。它不再仅仅为已经发生的真实交易提供融资,而是开始为“未来应收账款” (future receivables) 提供融资。 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GFG对Greensill说:“我预测我未来一年能卖出价值10亿美元的钢材,你现在就根据这个‘预测’先借给我几个亿吧。” 这已经完全脱离了供应链金融的范畴,变成了没有任何真实贸易背景的高风险、无抵押贷款。这种所谓的“创新”,实质上是用一个听起来很安全的术语(供应链金融)来包装一个风险极高的行为(投机性放贷)。此外,Greensill还在软银的生态系统内部进行着复杂的资本运作,向其他被投公司提供贷款,制造出一种虚假的繁荣,但这笔钱很多时候只是在体系内空转,并未创造真实价值。
为了让瑞士信贷等投资者安心购买它的金融产品,Greensill为这些打包的资产购买了贸易信用保险 (trade credit insurance)。这意味着,万一“巨无霸汽车”们违约不还钱,保险公司会进行赔付。这层保险是整个商业模式能够运转的关键,是投资者信心的最后一道防线。 然而,保险公司不是傻瓜。随着Greensill的风险敞口越来越集中于GFG这类高风险客户,并且开始为“未来”的发票提供融资,保险公司对其资产的真实风险产生了严重怀疑。2021年初,Greensill最主要的一家保险商,Tokio Marine (东京海上) 旗下的子公司,决定不再为Greensill的业务续保。 这个消息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没有了保险,Greensill打包的那些资产瞬间从“安全”的投资品变成了“有毒”的垃圾债。瑞士信贷被迫立刻冻结了那百亿美元的供应链金融基金,切断了Greensill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一场完美的流动性风暴瞬间爆发,Greensill帝国在几天之内便申请破产保护,化为乌有。
Greensill的案例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失败的故事,它更像一本为所有投资者(尤其是信奉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编写的教科书,充满了深刻的教训。
Greensill的金融产品被包装得非常复杂,使用了大量专业术语,并被宣传为一种高科技驱动的、安全的现金替代品。然而,其底层资产的风险却被刻意模糊了。许多投资了瑞士信贷相关基金的人,可能到最后都未完全搞懂自己到底买了什么。 这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是沃伦·巴菲特反复强调的能力圈 (Circle of Competence) 原则:永远不要投资你看不懂的东西。如果一个公司的业务模式或者一个金融产品复杂到你无法用几句简单的话向一个门外汉解释清楚,那么你最好远离它。复杂性往往是风险的温床,而透明度和简单性才是安全的朋友。
Lex Greensill 是一位极具魅力的创始人,他善于构建上层关系(例如,英国前首相David Cameron (戴维·卡梅伦) 曾是他的高级顾问),并成功地将自己塑造成一个颠覆传统金融的创新者。软银和孙正义的背书,更是为其增添了无与伦比的明星光环。 然而,价值投资者必须学会独立思考,穿透这些表面的光环。我们需要冷静地审视:
投资,投的首先是人。一个热衷于走捷径、夸大其词的管理层,远比一个稳健但略显乏味的团队要危险得多。
Greensill被贴上了“金融科技”的标签,这让它听起来很时髦,充满了想象空间。但它的崩溃告诉我们,无论技术如何包装,金融的本质从未改变。 金融的本质是风险的定价和管理。一笔坏账,不会因为它被打包进一个用区块链技术追踪的证券里,就变成了一笔好账。一个没有真实贸易支持的贷款,无论被称作什么花哨的名字,其高风险的本质也不会改变。 价值投资者应该对那些宣称“颠覆”了传统风险规律的“金融创新”保持高度警惕。我们应该始终回归商业的常识和本质去提问:
一家伟大的公司,应该拥有宽阔且持久的护城河 (Moat),以抵御竞争对手的攻击。护城河可以来源于品牌、专利、网络效应或成本优势。 Greensill的护城河是什么?事后看来,它几乎没有真正的护城河。它的成功并非建立在卓越的技术或独特的商业模式上,而是建立在两根脆弱的支柱之上:
这是一种典型的金融工程驱动的成功,而非商业价值驱动的成功。当资金链断裂、保险失效时,整个商业大厦便不堪一击。真正的价值投资者,会去寻找那些即使在资本市场环境恶化时,其核心业务依然稳固的公司,而不是那些依赖外部输血和金融戏法才能生存的企业。 总而言之,Greensill资本的故事是一个关于贪婪、傲慢和复杂性失控的现代寓言。它以一种惨烈的方式提醒我们,无论市场如何变化,投资的古老智慧——简单、常识、安全边际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永远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