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chette,在投资界,这并非指法国那家著名的出版集团,而是特指一套名为《Hachette》的儿童教育丛书。它本身是《世界图书百科全书》(World Book Encyclopedia)的一个附属产品。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词条,却因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后来的命运,成为了价值投资教父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口中诠释“经济特许经营权”和“经济护城河”概念时最经典的案例之一。通过Hachette的故事,我们得以窥见一个伟大企业在特定历史时期所能创造的惊人价值,以及当时代浪潮袭来时,再宽的护城河也可能被瞬间填平的深刻教训。
要理解Hachette的投资价值,我们必须将时钟拨回到20世纪中后期,一个没有互联网、信息相对匮乏的年代。 在那个时代,拥有一套《世界图书百科全书》是许多美国中产家庭的梦想和标配。父母们普遍认为,这是给予孩子未来的最好投资,是通往知识殿堂的钥匙。这种强烈的“为子女投资”的观念,为百科全书的销售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世界图书百科全书》的母公司是斯科特·费泽尔(Scott Fetzer),这家公司后来在1986年被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公司收购。 《世界图书百科全书》的销售模式堪称一绝,它不依赖书店,而是建立了一支庞大的、由兼职销售员(通常是教师、图书管理员和家庭主妇)组成的直销大军。他们挨家挨户地敲开潜在客户的门,利用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殷切期望,成功地将这套昂贵的书籍推销出去。 而Hachette,作为这本百科全书的“黄金搭档”,是一套针对低龄儿童的补充读物。销售员在成功卖出百科全书后,会顺势向这些已经被证明愿意为孩子教育付费的父母们推销Hachette丛书。由于已经建立了信任,并且产品定位精准,这个“追加销售”的成功率极高。这使得Hachette几乎不花费任何额外的客户获取成本,就能坐享其成,成为一台悄无声息却动力强劲的利润收割机。
巴菲特之所以对Hachette以及其母体业务《世界图书百科全书》青睐有加,是因为它完美符合了他在其股东信(Letters to Shareholders)中反复强调的“经济特许经营权”(Economic Franchise)的标准。一个拥有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就像是拥有了一座可以合法印钞的铸币厂。
在巴菲特的定义里,一个具备“经济特许经营权”的业务,通常拥有以下三个特征:
与此相对的是“商品化业务”(Commodity-type business)。这类业务的产品或服务差异性很小,比如钢铁、纺织、航空等。消费者选择的唯一标准往往就是价格,导致企业之间只能进行残酷的价格战,利润微薄。
让我们用这三条标准来审视Hachette及其背后的百科全书业务,你会发现它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
拥有“经济特许经营权”的业务,通常会展现出惊人的财务特征,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极高的资本效率。 价值投资者非常看重一个指标,叫做“投入资本回报率”(Return on Invested Capital, ROIC)。通俗地讲,这个指标衡量的是一家公司用一块钱的投入(包括股东的钱和借来的钱),能赚回来多少钱。ROIC越高,说明这门生意越“轻”,赚钱效率越高,就像一台只需要很少燃料就能高速运转的超级引擎。 Hachette和《世界图书百科全书》的业务就是这样一台神奇的机器。巴菲特曾惊叹于它几乎不需要任何有形资产投入。
可以说,Hachette的案例,生动地诠释了价值投资的精髓:寻找那些能用最少的钱,赚取最多、最持续的现金的企业。
然而,商业世界没有永恒的王者。Hachette这个曾经的印钞机,最终也未能抵挡住技术革命的洪流,它的故事后半段,同样为投资者提供了血淋淋的教训。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两样东西开始改变世界:个人电脑和互联网。 微软(Microsoft)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Encarta”的电子百科全书光盘。它将厚重的几十卷书本内容压缩到一张小小的CD-ROM里,不仅可以图文并茂,甚至还包含音频和视频。最致命的是,它的价格只有传统百科全书的一个零头,甚至常常作为购买电脑的赠品。 一夜之间,《世界图书百科全书》的护城河几乎被完全摧毁。
曾经固若金汤的城堡,在技术大炮的轰击下,瞬间土崩瓦解。Hachette的故事,成为了诠释“创造性破坏”理论的完美注脚。
Hachette的兴衰史,是每一位价值投资者都应铭记于心的警示录。它告诉我们:
Hachette这个词条,在《投资大辞典》中占据了一个独特的位置。它不是一个金融术语,也不是一个复杂的模型,而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上半场,教会了我们如何识别一家伟大的企业:寻找那些拥有强大“特许经营权”、能产生海量现金、并且不需要太多资本投入的生意。这是价值投资的“进攻”之道。 而故事的下半场,则教会了我们如何思考风险和变化:永远不要高估任何一条护城河的持久性,持续地学习和观察,理解驱动世界变化的核心力量。这是价值投资的“防守”之道。 最终,Hachette的案例告诉我们,成功的投资,既需要一双能发现“印钞机”的慧眼,也需要一颗对世界保持敬畏和好奇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