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tonworks是一家曾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软件公司,专注于开发和支持基于开源软件Apache Hadoop的企业级数据管理平台。简单来说,它是一家在“大数据”时代浪潮中,帮助企业存储、处理和分析海量数据的“技术服务商”。Hortonworks的商业模式并非销售软件本身(因为其核心Hadoop是免费的),而是通过向企业客户销售与平台相关的订阅服务、技术支持、培训和咨询来盈利。作为当年大数据领域的三大独立厂商之一(另外两家是Cloudera和MapR),Hortonworks的兴衰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用以剖析高科技成长型公司的投资逻辑、商业模式的脆弱性以及价值投资理念在面对热门赛道时的审慎应用。
要想理解Hortonworks,我们得先认识一只名叫Hadoop的“大象”。这只“大象”不是动物,而是一个开源软件框架,它的标志就是一头黄色的小象。它的特长是能把海量数据(比如整个网站的用户点击记录)切成小块,分发到一大堆普通电脑上同时进行计算,最后再把结果汇总起来。这种“分布式计算”能力,让处理过去无法想象的数据规模成为可能。
Hortonworks的基因源自互联网巨头雅虎 (Yahoo)。在21世纪初,雅虎为了处理其庞大的网络数据,内部开发了Hadoop的核心技术。后来,雅虎决定将这个项目贡献给Apache软件基金会,使其成为一个全球开发者都能参与和使用的开源项目。2011年,一批来自雅虎的原Hadoop核心工程师团队独立出来,创立了Hortonworks。 他们的使命非常纯粹:坚守100%开源。这意味着他们承诺,公司开发的所有软件代码都将回馈给开源社区,不做任何闭源或专有软件。这个理念在当时吸引了大量拥趸,因为它保证了客户不会被单一供应商“锁定”。
这正是理解Hortonworks商业模式的关键。如果软件本身是免费的,公司如何生存和发展?Hortonworks的答案是:卖服务,而不是卖软件。 我们可以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理解: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客户入门门槛低,可以先“免费品尝”,满意后再“付费请大厨”。缺点也同样明显:公司需要持续投入巨大的研发费用来改进“公开的菜谱”,同时还要花费高昂的销售与营销费用去说服客户为“服务”付费,盈利之路异常艰难。
对于信奉价值投资的投资者来说,面对Hortonworks这样一家身处热门赛道、拥有前沿技术但持续亏损的公司,需要用极其审慎和挑剔的眼光进行剖析。这就像一张X光片,能穿透表面的光环,看到其内在的骨骼结构是否健康。
在投资初期,Hortonworks的故事无疑是性感的。
然而,本杰明·格雷厄姆曾告诫我们,“景气行业的诱人前景,并不必然转化为投资者可以稳获的利润。” Hortonworks的案例完美印证了这一点。
掀开营收高增长的华丽外衣,Hortonworks的财务状况却令人担忧。公司自成立以来,几乎每个季度都在亏损,而且亏损额巨大。自由现金流常年为负,意味着公司经营活动本身无法产生足够的现金来维持运营和再投资,需要不断通过融资(发行新股或借债)来“续命”。 亏损的根源在于其商业模式和激烈的市场竞争: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一个长期无法自我造血、持续烧钱的企业,其内在价值是高度不确定的。没有利润的增长,只是规模的虚胖。
沃伦·巴菲特最看重的投资标准之一,就是企业是否拥有宽阔且持久的护城河 (Moat),即难以被模仿的竞争优势。Hortonworks的护城河,即使存在,也既不宽阔,也不深邃。
面对持续的亏损和来自云巨头的巨大压力,Hortonworks和它的老对手Cloudera最终做出了一个理性的选择:停止内耗,抱团取暖。 2018年10月,两家公司宣布以全股票交易的方式进行“对等合并”。合并后的新公司沿用Cloudera的名称,旨在打造一个统一的企业级数据云平台,增强与云厂商竞争的实力。 这次合并是大数据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成熟整合的标志性事件。对于两家公司的股东而言,这或许是当时困境下的最优解。它宣告了Hortonworks作为一家独立公司的历史就此终结。
Hortonworks的故事虽然已经落幕,但它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投资教训,每一位普通投资者都应铭记于心:
总而言之,Hortonworks是一面镜子,它映照出科技投资领域的机遇与陷阱。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坚持透过现象看本质,聚焦于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和竞争优势,永远是穿越周期、行稳致远的根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