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Household International

Household International(又称“汇丰融资”),是一家曾在美国金融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消费信贷公司。它成立于1878年,拥有超过百年的悠久历史,主营业务是向信用记录不佳或无法从传统银行获得贷款的客户提供贷款服务,即所谓的次级贷款。这家百年老店最终在21世纪初深陷会计丑闻掠夺性贷款的指控,声誉扫地,并于2003年被英国银行巨头HSBC收购。Household International的故事,因“股神”Warren Buffett的短暂介入而变得更加传奇,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金融世界的贪婪、欺诈与风险,为所有价值投资的信奉者提供了一个堪称完美的、充满警示意义的负面教材。

一家百年老店的“堕落”史

想象一下,一家企业比可口可乐的历史还要悠久,它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大萧条以及无数次的经济周期,听起来是不是像一家坚如磐石、值得信赖的公司?Household International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它的“人设”曾经是“金融服务业的百年基石”。

业务模式:游走在刀尖上的生意

Household International的主营业务,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次级贷”。它的目标客户群体,是那些被传统银行拒之门外的人。这些人可能因为收入不稳定、信用评分较低或其他原因,无法获得标准的房屋抵押贷款、汽车贷款或信用卡。Household向他们敞开大门,但当然,这并非出于慈善。作为风险补偿,它收取的利率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这种商业模式在经济上行期堪称一部印钞机。当人们有工作、有收入时,大多数人会尽力偿还贷款,公司则赚取高额的利差。这使得Household的财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看起来非常亮眼:利润丰厚、增长稳定。对于追求收益的投资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诱人的标的。 然而,这种生意的内核是极其脆弱的。它深度依赖于宏观经济的景气度。一旦经济转头向下,失业率上升,那些本就财务紧张的客户就会成为最先违约的群体。届时,堆积如山的坏账会瞬间吞噬掉之前所有的利润。可以说,Household的业务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刀尖上跳舞,与风险为伴。

巴菲特的“失手”与“幸运”

这个故事中最引人入胜的篇章,莫过于投资大师巴菲特的参与。他的投资公司Berkshire Hathaway曾在1998年买入了Household International的股票。这笔投资在当时看来,完全符合巴菲特一贯的风格:一家历史悠久、看似业务简单、盈利能力强且估值便宜的公司。但事实证明,即便是最伟大的投资者,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股神为何“入坑”?

巴菲特后来坦言,他当时并没有完全看透这家公司的所有细节。他可能更多地是被其表面的财务数据和低廉的价格所吸引。在1998年,Household的股价因为一些负面消息而下跌,呈现出诱人的“低估值”。对于一个价值投资者来说,“在别人恐惧时贪婪”是基本操作。巴菲特或许认为,这是一家被市场错杀的优质公司,为他提供了绝佳的买入机会。 然而,他忽略了两个致命的问题:

丑闻爆发:多米诺骨牌的倒塌

从2002年开始,Household的“画皮”被层层揭开。 首先是“掠夺性贷款”的指控浮出水面。媒体和监管机构发现,Household通过各种欺骗性手段引诱客户。比如,在客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利率较低的贷款重组成利率更高的贷款;在贷款合同中隐藏各种不合理的费用和高额的提前还款罚金。这种做法无异于趁火打劫,榨干了那些本就处于财务困境中的客户的最后一滴血。 紧接着,会计丑闻被引爆。经调查发现,Household在会计处理上玩弄了大量“财技”。他们系统性地低估了贷款损失,人为地美化了利润表。比如,他们会通过修改贷款条款(如延长还款期)的方式,让一笔本应被划为“坏账”的贷款在账面上看起来仍然“正常”。这种操作虽然能暂时掩盖问题,但就像把一颗定时炸弹的引信延长,爆炸只会来得更猛烈。当真相最终被揭露时,公司被迫进行巨额的利润重述,承认之前的利润都是“纸上富贵”。 消息一出,市场哗然。Household的股价一落千丈,评级机构纷纷下调其信用评级,公司一度濒临破产。

巴菲特的“神之一手”:幸运的逃脱

面对这场灾难,巴菲特是如何应对的呢?他没有选择“装死”或者死扛,而是进行了一次堪称经典的危机处理。在丑闻全面爆发前,他凭借敏锐的嗅觉和果断的决策,将手中持有的Household普通股转换成了公司的债券。 这个操作的精妙之处在于:

巴菲特后来公开承认,投资Household是一个“错误”。他的成功退出,更多是依赖于经验和一点运气,而非最初的正确判断。这个“幸运的逃脱”本身,就给投资者上了生动的一课:当你发现自己犯了错,最重要的不是祈祷,而是第一时间想办法减少损失。

价值投资者的深刻教训

Household International的案例,就像一部为价值投资者量身定做的教科书。它用真金白银的教训,阐释了几个价值投资的核心原则。

教训一:警惕“便宜”的陷阱

很多初学者容易将价值投资简单地等同于“买便宜的股票”。Household的股价在当时看起来确实很“便宜”,市盈率很低。但这种便宜是建立在虚假利润和巨大潜在风险之上的,是一个典型的“价值陷阱”。

教训二:金融股的“黑箱”风险

巴菲特多次告诫投资者,要远离自己不理解的生意。金融行业,尤其是从事复杂衍生品或次级贷业务的公司,就是最典型的“黑箱”。

教训三:管理层诚信是第一位的

这是巴菲特投资哲学中最核心的一条,也是Household案例中最惨痛的教训。

教训四:商业模式的内在脆弱性

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应该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能够在经济不景气时也能生存下来。Household的次级贷业务模式,恰恰相反。

结语:历史的回响

Household International的故事并没有随着它的消失而结束。仅仅几年后,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席卷而来,其背后逻辑与Household的“堕落”如出一辙:对次级贷款风险的漠视、金融机构的贪婪、会计准则的漏洞以及监管的缺失。Household就像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一次小型预演。 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这个尘封的案例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时刻提醒我们,投资的世界没有一劳永逸的成功秘诀,只有永恒不变的原则: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总是押着相同的韵脚。读懂了Household International,你或许就能更好地理解今天的市场,避开那些未来可能出现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