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罗姆·科尔伯格 (Jerome Kohlberg Jr.),被誉为“杠杆收购教父”,是现代私募股权行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全球最著名的私募股权公司KKR的三位创始人中名字里的那个“K”。与他那两位以凶悍凌厉的交易风格闻名的伙伴不同,科尔伯格是杠杆收购领域里一位坚定的“温和派”与价值投资者。他开创了通过收购、重组、改善企业运营来创造价值的模式,但始终坚持与企业管理层合作的“友好”原则。当整个行业在80年代陷入“贪婪即是美德”的狂热时,他因无法认同日益巨大化、短期化和敌意化的收购潮流,毅然选择离开自己亲手创办的KKR,另立门户,回归初心。科尔伯格的职业生涯,是对“原则比利润更重要”这一信条的完美诠释,为身处喧嚣市场的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关于坚守与克制的清醒范本。
“科尔伯格”这个名字或许不像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那样家喻户晓,但在华尔街的并购江湖里,他却是开宗立派的祖师爷级人物。他不仅是传奇公司KKR的“大脑”和“灵魂”,更是为杠杆收购 (Leveraged Buyout)(LBO)这种后来搅动全球资本市场的交易模式注入了最初的价值内核。
科尔伯格的投资生涯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贝尔斯登 (Bear Stearns)投资银行。在那里,他负责一个后来被称为“企业发展部”的特殊部门。这个部门的业务在当时看来颇为“非主流”:专门帮助一些年迈的家族企业创始人寻找接班人或出售公司。 在这些交易中,科尔伯格逐渐摸索出一种创新的收购方法,当时被称为“自益收购 (Bootstrap Acquisition)”。其核心思想简单而巧妙:收购一家公司,并不需要收购方掏出全部的真金白银。 我们可以用一个生活化的例子来理解:
在科尔伯格的模式里:
这种“用目标公司未来的钱来买下它自己”的模式,就是杠杆收购的雏形。科尔伯格发现,这种模式尤其适用于那些现金流稳定、负债较少、但可能管理不善或潜力未被充分挖掘的成熟公司。在贝尔斯登期间,他带着两位年轻的追随者——他的表弟乔治·罗伯茨 (George R. Roberts)和做事果断的亨利·克拉维斯 (Henry Kravis),成功实践了多笔此类交易。
1976年,由于贝尔斯登对这种需要投入自有资金的“另类”业务日益警惕,时年51岁的科尔伯格决定自立门户。他带上克拉维斯和罗伯茨,三人用自己的姓氏首字母共同创立了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也就是日后威震四方的KKR。 在KKR的早期,科尔伯格为公司奠定了清晰的价值投资哲学,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KKR完成了一系列教科书式的成功案例,不仅为投资者创造了惊人的回报,也帮助许多陷入困境的公司重获新生。科尔伯格因此被视为杠杆收购领域里充满智慧与善意的“教父”。
进入20世纪80年代,华尔街的风气悄然改变。垃圾债券市场的兴起为收购提供了海量的资金弹药,杠杆收购的规模越来越大,敌意也越来越浓。科尔伯格的“友好”哲学,开始与两位门徒以及整个时代的狂热显得格格不入。
随着KKR的声名鹊起,公司的交易规模和风格也开始偏离科尔伯格最初设定的轨道。克拉维斯和罗伯茨更热衷于追逐规模巨大、能引起市场轰动的“世纪交易”。交易的驱动力,也逐渐从“改善运营”滑向了“金融工程”——即通过复杂的债务结构和资产倒卖来获取利润。 这种变化让科尔伯格深感不安。他曾多次警告他的伙伴们:“我们正在偏离轨道,我们正在为交易而交易,我们支付的价格太高了。”他认为,巨额的债务和敌意的姿态,正在将KKR从一个价值创造者变成一个价值毁灭者,也就是后来布莱恩·伯勒在其纪实巨著《门口的野蛮人 (Barbarians at the Gate)》中所描绘的形象。
引爆所有矛盾的,是1988年那场惊心动魄的RJR纳贝斯ко (RJR Nabisco)收购案。这场涉及250亿美元天价的收购战,是当时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杠杆收购案。 在这场交易中,KKR与RJR纳贝斯克的管理层展开了激烈的公开竞价,充满了背叛、计谋和金钱的博弈。整个过程与其说是一场商业并购,不如说是一场华尔街的权力游戏。最终KKR虽然惨胜,但付出的代价是让RJR纳贝斯克背上了如山的债务。 对于科尔伯格而言,这场交易几乎违背了他所有的信条:
实际上,早在RJR纳贝斯克之战全面爆发前一年(1987年),科尔伯格就已经因为与克拉维斯和罗伯茨在经营哲学上的巨大分歧,心灰意冷地选择了离开。RJR纳贝斯克一案,只是为他的离去写下了一个充满讽刺意味的注脚。他离开了自己一手创办、正走向巅峰的金融帝国,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巨额财富。
离开KKR后,科尔伯格并未退休,而是选择重新开始。他与儿子联手创办了科尔伯格公司 (Kohlberg & Company),一家规模不大,但完全贯彻他个人投资理念的私募股权公司。
科尔伯格公司仿佛是KKR早年的一个“复刻版”,坚定地奉行着“小而美”的哲学:
科尔伯格公司用持续而稳健的业绩证明,即使没有惊天动地的交易,坚守价值投资的本源同样可以创造卓越的回报。
杰罗姆·科尔伯格于2015年去世,但他留下的遗产远不止是KKR创始人的名号。他更像是私募股权行业的“良心”和“吹哨人”。他的职业生涯起伏,本身就是一个关于如何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坚守原则的经典商业案例。他提醒着后来的投资者,金融的本质应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真正的价值源于对企业基本面的深刻理解和持续改善,而非眼花缭乱的金融财技。
杰罗姆·科尔伯格的故事,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来说,蕴含着四点极为宝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