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Zimmer (约翰·齐默),美国共享出行公司Lyft的联合创始人兼前总裁。虽然齐默的身份标签是科技创业家,而非像沃伦·巴菲特那样的传统投资者,但他的创业历程,尤其是Lyft与Uber之间长达十余年的“战争”,为我们价值投资者提供了一份极其生动、深刻、甚至可以说是惨痛的商业案例。他的故事,完美诠释了经济护城河的脆弱性、高增长行业中资本配置的艰难、以及一个动人故事与一门赚钱生意之间的巨大鸿沟。因此,尽管他本人不著书立说谈投资,但他的经历本身,就是一本值得所有普通投资者细细品读的“教科书”。
把一位科技公司的创始人放进一本以价值投资为核心的辞典,听起来似乎有些“离经叛道”。毕竟,齐默所代表的,是硅谷那种追求快速扩张、不惜巨额亏损换取市场份额的“增长至上”模式,这与价值投资强调安全边际、稳定盈利、理性决策的理念几乎背道而驰。 然而,学习投资不仅仅是学习成功典范,更是要从失败或不那么成功的案例中吸取教训。正如查理·芒格所说:“如果我知道自己会死在哪里,那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约翰·齐默和他的Lyft,就为我们清晰地标出了一张商业和投资领域的“危险地图”。通过解剖这只“麻雀”,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那些价值投资的黄金法则在现实世界中是如何起作用的,以及当它们被忽视时,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价值投资的核心,是寻找拥有宽阔且持久的“经济护城河”的伟大企业。护城河保护企业免受竞争对手的侵蚀,从而长期赚取高额利润。共享出行行业,一度被认为是拥有强大护城河的典范,其护城河来源就是——网络效应。
在Lyft创立初期,为了与作风强悍、形象更具“侵略性”的Uber形成差异化,齐默和另一位创始人Logan Green打造了极具亲和力的品牌形象。他们鼓励司机在车上贴上粉色的毛绒胡子(Pink Mustache),营造一种有趣、友好的社区氛围。乘客选择Lyft,似乎不仅仅是选择一种交通工具,更是选择一种更“酷”、更“友善”的生活方式。 这在商业策略上,可以看作是试图构建一种品牌护城河。然而,现实很快证明,这种基于情感和文化的护城河在出行这种高频、价格敏感的服务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当Uber用更低的价格、更短的等待时间发起进攻时,绝大多数用户会毫不犹豫地抛弃“粉红胡子”,选择那个能更快、更便宜地把自己从A点送到B点的App。 投资启示: 品牌的价值必须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定价权或用户忠诚度。如果一个品牌不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支付溢价,或者在竞争对手提供优惠时依然选择你,那么这条“护城河”很可能只是一条画在沙滩上的浅沟。
共享出行行业的“网络效应”理论上是这样的:
这个“飞轮”一旦转起来,似乎就能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构建起坚固的护城河。然而,齐默和他的Lyft很快发现,这个理论在现实中存在一个致命缺陷:转换成本极低。 司机和乘客都可以在手机上同时安装Lyft和Uber两个App。司机可以同时在两个平台接单,哪个给的补贴高就接哪个;乘客在叫车前可以同时打开两个App比价,哪个便宜就用哪个。这导致Lyft和Uber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看不到尽头的“补贴大战”和“价格战”。双方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得不持续“烧钱”来补贴司机和乘客,这使得盈利变得遥遥无期。 这场“焦土战争”摧毁了所谓的网络效应护城河。它更像是在一条街上对门开的两家加油站,除了降价,几乎没有别的竞争手段。这种商业模式,价值投资者称之为“商品化”(Commoditization),即产品或服务之间没有本质区别,竞争只能靠价格。这几乎是价值投资最不希望看到的商业格局。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资本配置——决定把公司的钱投向哪里。巴菲特认为,卓越的资本配置能力是伟大CEO的核心特质。审视齐默在Lyft的资本配置决策,我们能看到一幅典型的硅谷式图景。
从创立到上市,Lyft从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机构(如知名的Andreessen Horowitz)手中筹集了数十亿美元的资金。这些钱绝大部分没有用来构建有形资产或研发颠覆性技术,而是作为补贴“烧”给了市场。 这种策略的目标是“闪电式扩张”(Blitzscaling),即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市场份额,寄希望于在“熬死”所有对手后,再回头收割市场,实现盈利。 从价值投资的角度看,这种资本配置方式存在巨大风险:
投资启示: 投资者需要警惕那些长期无法自我造血,只能靠不断融资来维持运营的公司。一个健康的商业模式,其增长应该是内生的、盈利驱动的,而不是靠稀释股东权益换来的。
2019年3月,Lyft抢在Uber之前成功进行了首次公开募股(IPO),这被视为齐默和公司的一大胜利。然而,对于在IPO时买入其股票的公开市场投资者来说,这却是一场噩梦的开始。Lyft的股价在上市后便一路下跌,长期处于破发状态。 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对早期风险投资者和创始人来说,IPO是他们退出和变现的“终点”;但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这往往是他们以最高昂、最被高估的价格“接盘”的“起点”。在IPO的狂热氛围中,公司的估值往往被推到了极致,其中包含了对未来最乐观的预期,几乎没有为任何可能的失误或挑战留下安全边지。
约翰·齐默是一位充满激情、富有远见的创业者,他无疑改变了城市交通的面貌。但作为冷静的价值投资者,我们需要从他的商业实践中,提炼出能指导我们未来决策的真知灼见。
齐默非常善于讲述一个关于社区、环保和未来城市的美好故事。这些故事引人入胜,也帮助Lyft吸引了大量资本和用户。然而,投资大师彼得·林奇曾警告投资者要区分“故事”和“基本面”。一个好的故事或许能让股价在短期内上涨,但只有扎实的盈利能力和健康的现金流才能支撑起公司长期的内在价值。投资,最终买的是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而不是一个动听的故事。
Lyft的案例告诉我们,护城河并非一成不变,甚至可能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幻觉。投资者在分析一家公司的竞争优势时,必须进行更为严苛的压力测试:
像Lyft这样的科技公司,其商业模式新颖,技术迭代迅速,监管环境复杂,对其进行准确的估值极为困难。这超出了绝大多数普通投资者的能力圈。巴菲特和芒格反复强调,投资成功的秘诀不在于懂得多少,而在于清晰地知道自己不懂什么。对于那些我们无法理解其商业模式和长期盈利前景的公司,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放弃。市场上永远不缺好的投资机会。
毫无疑问,齐默和格林是聪明且充满干劲的管理者。然而,巴菲特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当一个声名显赫的管理者,去触碰一个声名狼藉的烂生意时,最终保持不变的是那个烂生意的名声。” 即使是最优秀的管理层,如果身处一个结构性缺陷的行业,面对一个难以盈利的商业模式,也往往回天乏术。对投资者而言,选择一个好生意,远比选择一个好经理人更重要。 总而言之,约翰·齐默的创业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许多在牛市中被忽视的投资风险和商业常识。它提醒我们,无论技术如何变迁,商业的本质——创造价值并从中获取利润——从未改变。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这面镜子,价值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