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利公式 (Kelly Criterion),又称“凯利策略”、“凯利方程式”,是由科学家John L. Kelly, Jr.于1956年在Bell Labs任职期间发表的论文中提出的一个著名公式。它最初是为了解决一个关于长途电话线路噪音问题的理论模型,但很快就因其在赌博和投资领域的革命性应用而闻名遐迩。凯利公式的核心作用是,在一个存在概率优势的重复性博弈中,计算出每次下注占总资金的最佳比例,从而实现长期资本复利增长的最大化。对于投资者而言,它提供了一个将“胜率”和“赔率”这两个核心要素转化为具体“仓位”的数学框架,是价值投资中关于仓位管理 (Position Sizing) 的重要理论基石。
凯利公式的起源故事本身就充满传奇色彩,它完美地诠释了“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谚语。 上世纪50年代,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的贝尔实验室里,天才云集。其中一位名叫约翰·凯利的物理学博士,正和他的同事,信息论之父Claude Shannon,研究如何降低长途电话信号中的噪音干扰。凯利发现,赌徒在面对不确定信息(比如赛马情报)时做决策的过程,与通信工程师在充满噪音的信道中恢复原始信号的过程,在数学上惊人地相似。 他将这个想法写成了一篇名为《信息率的新解释》的论文。论文的核心结论是:如果一个赌徒拥有比庄家更多的信息(也就是拥有“优势”或“Edge”),那么他可以通过一个特定的公式来决定每次下注的金额,使得自己的资金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增长,并且从理论上讲,永远不会破产。 这个公式一经发表,立刻在赌徒和投机者中引起了轰动。一位名叫Ed Thorp的数学天才,利用凯利公式和自己发明的算牌法,在拉斯维加斯的二十一点牌桌上大杀四方,最终被各大赌场列入黑名单。后来,索普将这一理论应用于金融市场,创立了史上第一家量化对冲基金,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此,凯利公式正式从赌桌走向了华尔街,成为无数顶尖投资者秘而不宣的“独门武器”。
凯利公式的数学形式并不复杂,其最常见的表达方式如下: f* = (bp - q) / b 让我们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解析这个公式里的每个字母代表什么:
为了让大家彻底理解,我们来看一个简化的例子。 假设有人跟你玩一个抛硬币的游戏,规则如下:
现在,我们把这些数字代入凯利公式: f* = (1 x 0.6 - 0.4) / 1 f* = (0.6 - 0.4) / 1 f* = 0.2 计算结果是0.2,也就是20%。凯利公式告诉你:在这个游戏中,每次拿出你总资金的20%去下注,是让你的财富实现长期最大化增长的最优策略。 如果你下注太少(比如只下5%),你的资金增长会很慢,错失良机。如果你下注太多(比如下了50%),虽然可能在某几局里赚得盆满钵满,但由于波动性急剧增大,一次失利就可能让你损失惨重,长期来看反而拖累了整体的增长率。而20%,就是那个能完美平衡风险与收益的“黄金分割点”。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投资毕竟不是抛硬幣,公司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我们怎么知道“胜率p”和“赔率b”呢? 这正是凯利公式在投资领域应用的精髓与难点所在,也是它与价值投资理念完美契合的地方。伟大的投资者,如Warren Buffett和Charlie Munger,虽然从不公开宣称自己是凯利公式的信徒,但他们的投资决策中处处闪耀着凯利思维的光芒。
芒格曾说:“我们成功的诀窍是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情,而不是去解决难题。” 在他看来,那些他能清晰看懂(高p值)、且价格远低于价值(高b值)的投资机会,就是“简单的事情”。当这样的机会出现时,他们会“用一个大桶去接”,也就是重仓下注。这正是凯利思维的体现。
凯利公式是放大优势的利器,但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的优点和潜在的风险。
为了解决“全凯利”波动性过大的问题,聪明的投资者们发展出了一套实用的应对策略——分数凯利 (Fractional Kelly)。 最常见的就是“半凯利”,即只下注凯利公式建议仓位的一半。比如,公式算出来应该投20%,你实际上只投10%。这样做的好处是: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使用半凯利、四分之一凯利,甚至更低比例的凯利策略,是更稳健和现实的选择。
作为一名普通的价值投资者,你不必每天拿着计算器去精确计算每只股票的凯利比例。凯利公式对我们而言,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思维模型 (Mental Model)。
总而言之,凯利公式不是一个能预测市场的“水晶球”,而是一个帮助你优化决策的“导航仪”。它不能告诉你哪条路是对的,但当你自己判断出一条大概率正确的道路时,它能告诉你应该踩下多深的油门,才能最快、最稳地到达财富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