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dingClub(中文常译为“借贷俱乐部”),是美国P2P(Peer-to-Peer)网络借贷模式的开创者和曾经的代名词。它最初的设想是搭建一个在线平台,像一个“资金的eBay”,直接连接有闲钱的个人投资者和需要贷款的个人借款人,从而绕开传统银行这一中间环节,降低借贷成本。LendingClub的崛起、波折与转型,是整个金融科技(FinTech)行业发展史的一个经典缩影,它生动地展示了技术创新如何挑战传统金融,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的成长烦恼、商业模式的脆弱性与自我救赎之路,为价值投资者提供了教科书般的案例。
想象一下,在2006年,如果你想借一笔钱整合信用卡账单,或者你的小生意需要一笔启动资金,你通常只能去银行。银行的程序繁琐、利率不菲,因为它要承担昂贵的线下网点成本、员工薪水,还要赚取丰厚的利润。与此同时,如果你有一笔闲钱想做投资,存银行利息太低,买股票风险又太高。 LendingClub的创始人Renaud Laplanche看到了这个痛点。他的想法简单而颠覆:为什么我们不能创建一个平台,让借款人与投资人直接“牵手”呢? 这就是LendingClub的诞生原型,一个金融信息中介平台。 它的运作模式在当时看来极具魅力:
这个模式在理论上创造了一个三赢的局面:借款人获得了更低成本的资金,投资人获得了比传统固收产品更高的回报,而LendingClub作为平台也赚取了可观的收入。
LendingClub的模式诞生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那是一个全球央行大放水、利率极低的大环境。储户和投资者们手握现金,却苦于找不到收益率像样的资产,而LendingClub提供的“消费信贷”资产,承诺着7%-8%甚至更高的年化回报率,自然显得诱人无比。 凭借其颠覆性的故事和飞速增长的业务规模,LendingClub迅速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2014年12月,公司成功进行IPO(首次公开募股),上市首日股价暴涨超过56%,市值一度冲破90亿美元,成为当年美国科技界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市场的狂热追捧也吸引了更庞大的“玩家”入场。起初,平台上的投资者主要是个人,是真正的“Peer”(同伴)。但很快,对收益率极度敏感的对冲基金、资产管理公司等华尔街机构投资者也涌了进来。他们不再是25美元、50美元地零散投资,而是一次性买下数百万美元的贷款组合。 至此,LendingClub的商业模式也悄然发生了演变,从纯粹的“P2P”(个人对个人),演变成了“Marketplace Lending”(网络借贷市场),即平台连接的是借款人与更广泛的资本市场。机构资本的涌入,为平台提供了海量的“弹药”,使其贷款规模呈爆炸式增长。
然而,正如巴菲特的名言:“只有当潮水退去时,你才知道谁在裸泳。” LendingClub的辉煌之下,潜藏着深刻的危机。2016年,一场风暴将其从云端狠狠拽下。
2016年5月,LendingClub董事会发布的一份内部调查报告震惊了市场。报告披露,公司向一家大型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Jefferies——出售了2200万美元的不良贷款,这些贷款的特征与投资者要求的标准不符。更严重的是,为了完成这笔交易,公司内部有人篡改了贷款的申请日期。 此外,调查还发现,公司创始人兼CEO Renaud Laplanche未能完全披露其在一家基金中的利益关系,而该基金恰好是LendingClub平台的贷款购买方之一。 金融行业的核心是信任。 作为一个信息平台,数据的真实性和透明度是其生命线。篡改数据、向客户出售不合格产品,这无异于自毁长城。丑闻曝光后,创始人被驱逐,公司股价应声暴跌,一天之内蒸发了超过三分之一的市值。投资人信心崩溃,许多机构暂停了从平台购买贷款,LendingClub的商业模式遭遇了釜底抽薪式的打击。
丑闻只是导火索,它暴露了LendingClub商业模式中两个致命的弱点:
LendingClub的成功催生了无数模仿者,如Prosper Marketplace、SoFi等,P2P行业迅速从蓝海变成红海。激烈的竞争迫使各平台为了争夺借款人而降低利率和审核标准,进一步加剧了行业整体的风险。 与此同时,监管机构也开始警觉。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等部门加强了对行业的审查,要求平台在信息披露、投资者资格认定等方面遵守更严格的规定。合规成本的急剧上升,进一步压缩了平台的利润空间。
经历了生死考验的LendingClub管理层深刻认识到,纯粹的“中间商”模式走不通。要摆脱对外部资金的依赖,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必须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 他们的答案是:成为一家真正的银行。 2021年,LendingClub完成了一项里程碑式的交易:收购了拥有银行牌照的线上银行Radius Bank。这次收购彻底改变了公司的基因:
当然,成为银行也意味着要接受更严格的监管,比如必须满足资本充足率等指标。LendingClub也从一个被市场用科技股估值逻辑看待的“颠覆者”,变成了一个需要用银行股估值逻辑审视的“持牌机构”。
LendingClub从明星到弃儿再到奋力转型的过山车之旅,为我们普通投资者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几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