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Mylan

Mylan(Mylan N.V.)是一家曾经在全球制药行业中举足轻重的公司,主营业务为仿制药(Generic Drugs)和特种药品。它以其庞大的产品组合和激进的商业策略而闻名,其中最具争议的莫过于其旗下的“救命神器”——EpiPen。Mylan的历史就像一部浓缩的制药行业商战片,充满了并购扩张、专利挑战、以及由惊天提价引发的公共关系危机。最终,它与Pfizer(辉瑞)旗下的成熟品牌和仿制药业务部门Upjohn(普强)合并,重组为一家名为Viatris(晖致)的新公司。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Mylan的兴衰史提供了一个关于商业模式、护城河、管理层行为和ESG风险的绝佳剖析范本。

Mylan的“前世今生”:从仿制药巨头到Viatris

“价格屠夫”的崛起之路

Mylan于1961年成立,精准地切入了仿制药这一赛道。所谓仿制药,即原研药专利到期后的“复制品”,因无需承担巨额研发成本而价格低廉。Mylan抓住了专利悬崖(Patent Cliff,即大批重磅药专利到期)的历史机遇,通过激进的专利挑战和持续的并购,迅速扩大规模,成为行业巨头。在仿制药这个利润微薄、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规模带来的成本优势是其核心的竞争策略。

EpiPen风波:从“救命神器”到“贪婪”的代名词

如果说仿制药业务是Mylan的“基本盘”,那么EpiPen则一度是它皇冠上的明珠,但也最终成了引爆其声誉危机的导火索。 EpiPen是一种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用于紧急治疗严重的过敏反应,对患者而言是名副其实的“救命药”。Mylan在2007年收购其销售权后,利用在美国市场近乎垄断的地位,开启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涨价之路。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一对EpiPen的价格从约100美元飙升至超过600美元。 这种利用患者依赖、缺乏选择的定价策略激起了全社会的愤怒,Mylan及其管理层被贴上了“贪婪”的标签。这场风波不仅导致公司高管被国会传唤质询,还引来了司法部门的反垄断调查和巨额罚款。EpiPen风波是ESG(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的经典案例,它清晰地表明,当一家公司的盈利模式建立在损害社会公众利益之上时,其所面临的社会风险(S)和治理风险(G)最终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财务损失和品牌价值的毁灭。

与辉瑞普强合并:Mylan的终局与Viatris的新生

在EpiPen危机和仿制药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下,Mylan的增长故事难以为继,公司股价萎靡不振,债务负担沉重。为了寻求出路,Mylan最终选择与制药巨头辉瑞(Pfizer)“联姻”。 2020年,Mylan与辉瑞旗下剥离出来的Upjohn部门正式合并,成立了Viatris。Upjohn拥有许多家喻户晓但已过专利期的“明星”原研药,如降胆固醇药Lipitor(立普妥)和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Viagra(万艾可)。这笔交易的逻辑在于,将Mylan庞大的仿制药生产和销售网络与Upjohn的强势品牌相结合,试图打造一个规模更大、产品组合更多元化的全球医药健康公司。然而,这次合并更像是一次“弱弱联合”的自救,Mylar的传奇故事也在此画上了句号。

价值投资者的透镜:如何剖析Mylan这一个案

对于遵循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理念的价值投资者来说,Mylan的案例犹如一本内容丰富的教科书,揭示了在评估一家公司时,除了看财务数据,更要深入理解其生意的本质、管理层的品格以及潜在的风险。

生意模式的“护城河”在哪里?

护城河(Moat)是巴菲特用来形容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经典比喻。Mylan的护城河呈现出一种矛盾的结合体。一方面,其主营的仿制药业务,本质上是同质化的商品,护城河极窄,唯一的优势来自于并购堆积起来的规模效应,但这在残酷的价格战中十分脆弱。另一方面,其EpiPen业务凭借近乎垄断的地位,拥有强大的定价权(Pricing Power),这看似是一条深邃的护城河。然而,Mylan的案例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当定价权建立在利用监管漏洞和社会必需品之上,并被滥用以牟取暴利时,它就是一条极其脆弱、甚至会引火烧身的“纸糊护城河”。 这种护城河最终必然会招致舆论的声讨、监管的铁拳和竞争者的涌入,从而彻底崩塌。

管理层的“人品”与资本配置

价值投资将管理层的诚信与能力置于核心地位。Mylan的管理层在EpiPen事件中,展现了为追求短期暴利而不惜透支公司声誉的短视行为,这在价值投资者眼中是重大缺陷。同时,其长期依赖并购的增长模式,属于高风险的资本配置(Capital Allocation)策略。频繁的收购不仅推高了债务,也让公司的资产负重累累。投资者需要警惕那些热衷于“建帝国”而非为股东创造内生价值的管理层,并通过ROIC(投入资本回报率)等指标审视其资本运作的真实效率。

财务报表中的“蛛丝马迹”

即使不看新闻,审慎的投资者也能从财报中嗅到风险。Mylan的资产负债表常年被因收购产生的大量商誉(Goodwill)和无形资产占据,这是一个危险信号,预示着未来可能发生巨额减值。同时,为支持并购而积累的沉重债务,使其杠杆率高企,抗风险能力变弱。更重要的是,投资者需要穿透利润表,分析其利润来源,Mylan一度亮眼的业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EpiPen不可持续的提价,这种“低质量”的利润增长,无异于沙上之塔。

Mylan案例的投资启示录

Mylan的故事已经落幕,但它留给投资者的教训却是永恒的。对于希望在市场中行稳致远的普通投资者来说,可以从中汲取以下几点宝贵的启示:

一个看似完美的财务模型,可能会被一次严重的道德危机彻底摧毁。Mylan的教训告诉我们,ESG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关乎企业长期价值的核心风险因子。一家不尊重消费者、不承担社会责任的公司,其商业模式注定无法长久。

拥有定价权的公司是每个投资者的梦想。但我们需要仔细甄别这种定价权的来源。是源于卓越的产品、强大的品牌和高效的成本(如可口可乐),还是源于暂时的垄断和对消费者的剥削?前者是坚固的护城河,后者则是吸引监管和竞争的“招魂幡”。

医疗健康是一个前景广阔的“黄金赛道”,但这并不意味着赛道里的每一家公司都值得投资。仿制药行业就是典型的例子,它虽然属于医药领域,但其商业模式更接近于制造业,面临的是残酷的成本和价格竞争。投资者必须深入研究细分行业的商业特性,避免因为一个笼统的“赛道”概念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当两家面临困境的公司试图通过合并来“抱团取暖”时,投资者应保持十二分的警惕。Mylan与Upjohn的合并,意在创造“1+1 > 2”的协同效应。然而,历史一再证明,大规模的并购整合极其困难。对于这类交易,更好的做法是保持观望,等待新公司用实际的业绩证明自己,而不是盲目听信管理层描绘的美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