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Non-GAAP

Non-GAAP(非公认会计准则,Non-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又称“经调整后盈利”(Adjusted Earnings)。想象一下,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是它们上交给老师的“标准答案”作业,这份作业必须严格按照一套名为`GAAP`(公认会计准则)的规则来写。而Non-GAAP,则是这家公司私下递给你的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老师,别光看标准答案,我这还有个‘导演剪辑版’的成绩,更能体现我的真实水平!”。具体来说,公司会在GAAP净利润的基础上,加回或减去一些它认为“不寻常”或“不影响核心业务”的项目,比如一次性的重组成本、资产减值、`股票薪酬`等,从而得出一个“经调整后”的盈利数字。

为什么公司喜欢用Non-GAAP?

公司发布Non-GAAP数据并非纯粹为了“炫技”,背后通常有几个常见动机:

Non-GAAP里藏着哪些“猫腻”?

这张“小纸条”虽然可能提供额外信息,但也常常成为公司管理层“粉饰太平”的工具。价值投资者需要警惕其中的陷阱:

价值投资者的“照妖镜”

面对Non-GAAP,聪明的投资者不应全盘接受,也不必完全拒绝,而是要学会如何使用这面“照妖镜”,看清公司的真实面目。

  1. 1. 永远对比GAAP数据: Non-GAAP数字本身没有意义,它的意义在于和GAAP数字的差异。仔细阅读财报中从GAAP到Non-GAAP的调节表,搞清楚公司到底“调整”了什么。问自己:这些调整合理吗?为什么管理层认为需要剔除这些项目?
  2. 2. 关注调整的持续性: 翻看公司过去几年的财报。如果一家公司年年都在“重组”,或者总有“一次性”的减值,那这些所谓的“特殊项目”很可能就是其业务模式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是需要你正视的常规风险。
  3. 3. 现金流是最终的试金石: 利润可以被“调整”,但现金流很难作假。将公司的Non-GAAP盈利与`经营性现金流`进行比较。如果一家公司常年吹嘘其高增长的“调整后利润”,但其经营性现金流却停滞不前甚至持续为负,这便是一个巨大的危险信号。这说明它漂亮的利润并没有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现金,只是纸上富贵。
  4. 4. 相信常识: 记住,企业经营就是要花钱的。如果一家公司试图通过会计技巧让你相信某些成本不是成本,那么你就要提高警惕了。正如彼得·林奇所说,“任何白痴都能经营好一家公司——实际上,最终往往就是某个白痴在经营它。” 不要被复杂的会计名词迷惑,要用商业常识去判断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