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又称“小黄车”)是一家曾经在中国乃至全球共享单车市场占据领先地位的公司。它的标志性产品是无桩停放的黄色共享自行车。在投资领域,ofo如今已不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名字,它更是一个符号、一个经典案例,象征着在资本狂热下,一个商业模式存在根本缺陷的企业如何从独角兽公司的巅峰迅速陨落。当投资者提到ofo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不是便捷出行的美好回忆,而是其商业帝国崩溃后,数千万用户排队等待退还押金的壮观景象,以及对烧钱模式和虚假繁荣的深刻反思。它为所有投资者,尤其是价值投资的信奉者,提供了一堂价值连城、内容惨痛的必修课。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共享经济的浪潮席卷全球。搭乘着这股东风,ofo横空出世。凭借“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的动人故事和“无桩共享”的便捷模式,它迅速捕获了用户的想象力和资本的青睐。 在风险投资 (Venture Capital) 的巨量资金加持下,ofo开始了史诗级的扩张。铺天盖地的“小黄车”一夜之间占领了中国各大城市的街头巷尾,其黄色的身影甚至漂洋过海,出现在了伦敦、纽约和巴黎。估值水涨船高,ofo迅速成长为一家备受瞩目的“独角兽”,成为当时创业圈最耀眼的明星。 这背后是一场典型的资本竞赛。投资者们笃信互联网领域的“赢家通吃”法则,认为只要通过大规模补贴和市场扩张,迅速击败所有对手,就能独占市场并最终实现盈利。于是,一场疯狂的“烧钱大战”拉开序幕。ofo与其主要竞争对手摩拜单车展开了激烈的补贴战、红包战和市场份额战。资本的注入就像给烟火加注了燃料,让ofo的夜空显得无比璀璨,但很少有人在喧嚣中冷静思考:这绚烂的烟火,燃烧的究竟是什么?它能燃烧多久?
烟花易冷,人事易分。ofo的辉煌并未持续太久。当资本的潮水退去,裸泳者的窘境便暴露无遗。小黄车的溃败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其商业根基存在系统性缺陷的必然结果。
一个健康的商业模式,其核心是收入能够持续地覆盖成本,并产生利润。而ofo的模式恰恰相反。
简单来说,ofo做的是一桩“赔本赚吆喝”的买卖。它每提供一次服务,所获得的收入远不足以覆盖车辆的全生命周期成本。这种模式在本质上无法自我造血,只能依赖外部输血——也就是持续的融资——来维持生命。一旦融资中断,其现金流便会立刻断裂。
伟大的投资家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曾说,他要寻找的是拥有宽阔且持久的护城河的企业。护城河是企业抵御竞争对手的结构性优势,例如品牌、专利、网络效应或成本优势。 而ofo的护城河,薄如蝉翼,甚至根本不存在。 共享单车行业的准入门槛极低。只要有资本,任何一家公司都可以采购自行车,开发一个App,然后将车辆投放到市场上。ofo既没有独家的技术专利(其机械锁的简陋设计反而成了弱点),也没有强大的品牌忠诚度(用户选择哪个品牌的单车,往往只取决于眼前哪辆更近、更方便)。 当竞争对手以同样的模式、甚至更好的产品(如配备智能锁的摩拜)进入市场时,ofo唯一的防御手段就是降价和补贴,这进一步恶化了其本已脆弱的财务状况。没有护城河的保护,企业就如同置身于一片红海,唯一的竞争方式就是血腥的价格战,最终导致整个行业的利润被摧毁。
许多人曾将ofo看作是一家互联网平台公司,期待它能像Uber或Airbnb一样,成为一个连接用户和资源的轻资产平台。然而,这是一个巨大的误解。 ofo的模式是典型的重资产模式。它需要自己掏钱购买数千万辆自行车,并对这些资产进行管理和维护。这些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自行车,不仅是公司的资产,更是沉重的负担。
最终,记录在公司资产负债表上的巨额“资产”(自行车),在现实中迅速变成了一堆堆无人维护的废铁,不仅无法产生回报,反而持续产生高昂的清理和维护费用。
ofo的故事就像一部投资领域的反面教材,它用百亿级别的真金白银,为我们生动地诠释了价值投资者应该避开什么样的企业。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这句话曾是许多投机者的信条。ofo无疑是当时最大的风口之一。然而,价值投资的核心原则之一,恰恰是远离喧嚣和狂热,坚守在自己的能力圈 (Circle of Competence) 内。 对于一个新兴的、商业模式尚未被验证的行业,普通投资者很难准确判断其长期的盈利能力和竞争格局。跟风投资于自己不理解的“热门概念”,无异于赌博。与其追逐风口上的“飞猪”,不如踏踏实实地寻找那些在地面上走得稳健、业务简单易懂的“现金牛”公司。
ofo拥有一个非常动听的“故事”:绿色出行、共享经济、改变世界。然而,再美妙的故事也不能代替一个能够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 价值投资者是商业分析师,而非故事鉴赏家。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解构一家公司的商业模式,弄清楚它到底是如何赚钱的。
如果一家公司长期处于“烧钱”状态,并且无法清晰地描绘出一条通往盈利的、可信的路径,那么无论它的故事多么性感,都应该保持高度警惕。
如果说利润表记录了公司的“面子”(收入和利润),那么资产负债表则揭示了公司的“里子”(资产质量和财务健康状况)。 仔细审视ofo模式下的资产负债表,你会发现一系列危险信号:
一个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应该是资产优质、负债合理、杠杆可控。而ofo的资产负债表,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这个教训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投资的本质,是购买一家公司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而护城河,正是保护这些未来现金流不被竞争对手侵蚀的唯一屏障。 在分析一家公司时,我们应该像一位中世纪的国王审视自己的城堡一样,仔细评估其护城河的宽度和深度。它是否存在以下优势?
ofo在这些方面几乎全是空白。投资一家没有护城河的公司,即使短期内可能因为行业景气而获利,长期来看也极有可能在残酷的竞争中归于平庸甚至失败。
优秀的管理层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但价值投资者欣赏的,是那些诚实、理性、专注于为股东创造长期价值的管理者,而不是那些热衷于追逐规模、沉迷于媒体曝光、用豪言壮语掩盖经营问题的管理者。 ofo的管理层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对规模和速度的极致追求,而忽视了运营效率、成本控制和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这种以“增长”为唯一目标的策略,在资本的助推下,将公司带上了一条不归路。作为投资者,我们需要警惕那些“大干快上”的口号,转而关注管理层是否在进行理性的资本配置,是否将股东的利益放在首位。
“小黄车”早已在街头难觅踪影,但它留给投资界的教训却历久弥新。对于每一位希望在投资道路上行稳致远的普通投资者而言,ofo的故事提供了以下宝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