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Paradigm) “范式”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学术,甚至有些故作高深,但它却是理解投资世界风云变幻的一把关键钥匙。它最初由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在其颠覆性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中提出,指的是在特定时期内,科学界普遍接受的一套理论、假设、方法和标准,就像一个“思想框架”或“认知模板”。当这个框架无法解释越来越多的新现象时,革命性的新框架就会出现并取而代之,这就是所谓的“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在投资领域,范式可以理解为在某个时期内被市场参与者普遍接受的、用以评估资产价值和预测市场走向的“主流世界观”或“游戏规则”。
想象一下,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之前,全世界最聪明的人都坚信“地心说”。“地心说”就是当时天文学的范式。它提供了一整套模型和计算方法,虽然复杂,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解释天体运行。然而,随着观测越来越精确,人们发现总有些行星的轨迹用“地心说”解释起来特别别扭,需要不断给模型打上“补丁”。最终,哥白尼的“日心说”以一种更简洁、更强大的解释力,颠覆了旧框架,带来了天文学的范式转移。 投资世界同样如此。市场并非一个永远理性的、按照固定公式运行的机器。它是由千千万万个人组成的生态系统,人们的集体信念和行为模式会形成主导性的投资范式。
当一个范式深入人心时,它会像地心引力一样强大,塑造着分析师的估值模型、基金经理的投资组合、乃至普通投资者的买卖决策。处于范式之中的人,往往会将其视为天经地义的真理,很难察觉到其局限性。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回顾资本市场的历史长河,几次著名的范式转移,既创造了巨额财富,也带来了惨痛的毁灭。
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股市,曾被所谓的“漂亮50”(Nifty Fifty)所统治。这个范式认为,像施乐、宝丽来、麦当劳这样的“一流公司”,拥有无可匹敌的品牌和增长前景,因此“买入并持有”它们是永远正确的策略,无论价格多高。当时的主流观点是,为高质量支付任何价格都是合理的,传统的估值指标(如市盈率)对这些超级明星不再适用。 结果呢?1973-1974年的股市暴跌中,“漂亮50”遭受重创,许多股票下跌超过80%,让“估值不重要”的范式信徒们血本无归。也正是在这个被主流范式抛弃的废墟中,像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这样的价值投资者,以极低的价格买入了被错杀的优质企业,开启了他们传奇的投资生涯。这次事件的范式转移是:“再好的公司,也有价格边界;市场的狂热终将退潮,价值规律永远有效。”
如果说“漂亮50”是序曲,那么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Dot-com Bubble)就是一曲响彻云霄的“新范式”狂想曲。 当时,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一种全新的范式席卷全球:“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商业规则已经过时,盈利不再重要,最重要的是‘烧钱’换取用户、流量和‘眼球’。” 任何公司只要把名字加上“.com”的后缀,股价就能一飞冲天。分析师们发明了各种新奇的估值方法,例如按网站点击率或用户数估值,完全抛弃了现金流和利润。 这个“新范式”的信徒们嘲笑巴菲特等价值投资者是“不懂新经济的老古董”。然而,当狂欢的音乐停止,潮水退去,人们发现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根本没有创造价值的可持续商业模式。泡沫破裂,纳斯达克指数暴跌,无数财富灰飞烟灭。这场惨痛的教训让市场重新认识到:“无论技术如何革新,商业的本质——为客户创造价值并从中获取利润——从未改变。”
然而,历史并非简单的重复。互联网泡沫破灭十多年后,我们确实迎来了一次深刻的范式转移——由智能手机驱动的移动互联网革命。 以苹果公司(Apple)、亚马逊(Amazon)、腾讯(Tencent)等为代表的平台型公司,构建了强大的生态系统。它们的价值不再仅仅来自单一产品或服务的销售,而更多地来自于“网络效应”——即平台上的用户越多,平台对每个用户的价值就越大,从而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 这个新范式挑战了传统估值模型。对于这类公司:
这次范式转移的真实性在于,它深刻且不可逆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创造的底层逻辑。它也提醒投资者,不能因为经历过互联网泡沫,就对所有技术驱动的变革都嗤之以鼻。
面对层出不穷的“新范式”叙事,一个理性的价值投资者该如何自处?是固守阵地,还是拥抱变化?答案在于坚守原则,并保持开放的头脑。
传奇投资家约翰·邓普顿爵士(Sir John Templeton)曾说过,“牛市在悲观中诞生,在怀疑中成长,在乐观中成熟,在兴奋中死亡。最昂贵的四个词是:‘这次不一样’(This time it's different)。” 每当市场狂热,鼓吹“新范式”的声音就会甚嚣尘上,其核心论点几乎都是“这次不一样了,旧的规律失效了”。作为投资者,听到这句话时,你的脑中应该响起警报。人类的贪婪与恐惧、基本的商业常识,在几百年的资本市场历史中,从未真正改变。
如何分辨一次变革是真正的范式转移,还是仅仅是资本炒作的“假风口”?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
价值投资的核心原则之一,是坚守自己的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你不需要理解世界上所有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变革。
在充满噪音和诱惑的投资世界里,最重要的不是去追逐每一个可能的新范式,而是建立属于你自己的、稳定而理性的“个人投资范式”。 这个范式应该基于你对商业、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历史的敬畏。它应该包含你对“价值”的定义、你的选股标准、你的估值方法,以及你面对市场波动时的行为准则。 当下一个“新范式”浪潮来临时,你可以用自己的框架去检验它、审视它。如此,你便不会在市场的狂热中迷失方向,而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在风云变幻的大海中,稳健地驶向财务自由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