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Rich Barton

里奇·巴顿(Rich Barton),一位在互联网世界如雷贯耳的连续创业家,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价值投资大师。他是旅游巨头Expedia、房地产信息平台Zillow和职场点评网站Glassdoor的创始人。巴顿的核心商业哲学——“权力归于人民”(Power to the People),旨在通过技术打破信息不对称,将决策权交还给普通消费者。尽管他并非股票分析师或基金经理,但其创建和经营企业的方式,却与价值投资的底层逻辑惊人地契合。研究里奇·巴顿,能为价值投资者提供一个独特视角,去理解在数字经济时代,真正的“商业价值”和“经济护城河”是如何被创造和定义的。

谁是里奇·巴顿?一个“信息赋权者”

里奇·巴顿的职业生涯始于Microsoft,在那里他度过了自己的“学徒期”。1994年,他向比尔·盖茨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想法:创建一个数字化的旅游市场,让消费者可以自己预订机票和酒店,而不是完全依赖旅行社。这个想法最终孵化成了Expedia,并于1999年从微软分拆上市,彻底改变了全球旅游业的格局。 离开Expedia后,巴顿并未停下脚步。他敏锐地观察到,普通人在买卖房屋这个一生中最重要的决策之一上,竟然掌握着最少的信息。房地产经纪人、评估师等“中间人”把持着关键数据,形成了巨大的信息鸿沟。于是,在2006年,他和同伴共同创立了Zillow。Zillow的核心武器是一款名为“Zestimate”的房屋估价工具,它利用大数据和算法为全美几乎每一处房产提供一个即时的、免费的估价。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它瞬间将房价的“黑匣子”公之于众。 紧接着,他又将目光投向了职场。求职者在面对潜在雇主时,同样处于信息劣势——薪酬水平、公司文化、面试难度等都是“内部秘密”。2007年,Glassdoor应运而生。它允许员工匿名分享薪酬、面试经验和公司评价,为求职者提供了一扇窥探企业内部的“玻璃门”。 纵观巴顿的创业史,其核心主线从未改变:找到一个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的巨大市场,然后用技术手段将信息透明化,从而赋权于普通人。 他就像一位手持火炬的普罗米修斯,将原本属于“神”(行业既得利益者)的信息之火,带给了“人”(消费者)。

巴顿的投资哲学:藏在科技创业里的价值投资密码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那句名言“用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是永恒的信条。而里奇·巴顿的商业实践,恰好为我们生动地诠释了,在数字时代,什么样的公司才称得上“优秀”。

权力归于人民:用信息透明打破旧格局

价值投资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和深入研究,避免被市场情绪或所谓的“专家”意见所左右。投资者通过分析财务报表、研究商业模式、评估管理层,试图拨开市场的迷雾,看清一家公司的真实价值。这本质上,也是一个“信息赋权”的过程——用知识武装自己,做出理性的决策。 里奇·巴顿所做的事情,正是将这种“信息赋权”的理念产品化、规模化。

这些平台通过提供透明、对称的信息,极大地降低了消费者的决策成本和风险,创造了巨大的用户价值。 投资启示: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也要成为自己投资领域里的“里奇·巴顿”。这意味着:

打造护城河:从网络效应到品牌心智

价值投资的另一大基石是寻找拥有宽阔且持久的“经济护城河” (Economic Moat) 的企业。护城河能够保护企业免受竞争对手的侵蚀,从而在长期内获得超额回报。巴顿创建的公司,正是教科书级别的现代护城河构建案例。 巴顿的护城河并非来自于传统的专利技术、规模成本或政府特许,而是来自于强大的“网络效应” (Network Effects) 和用户心智的占领。

  1. 以Zillow为例:
    1. 越多的用户上来查询房价(使用Zestimate),就会吸引越多的房产经纪人在平台上发布房源信息。
    2. 越多的房源信息,又会吸引更多的潜在购房者,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3. 这个数据和用户的飞轮一旦转动起来,后来者就极难追赶。即使竞争对手能复制Zillow的技术,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复制其积累的海量数据和用户基础。这就是网络效应构筑的深厚护城河。
  2. 以Glassdoor为例:
    1. 越多的员工分享薪酬和公司评价,数据就越全面、越有参考价值。
    2. 越有参考价值的数据,就会吸引越多的求职者来查询。
    3. 越多的求职者流量,就会吸引越多的公司来平台上进行招聘和雇主品牌建设。
    4. 这个“数据-用户-企业”的飞轮同样坚不可摧。

除了网络效应,巴顿的公司还成功地在用户心中建立起了“品类即品牌”的认知。想查房价,就上Zillow;想看公司评价,就去Glassdoor。这种强大的品牌心智,本身就是一道无形的护城河,极大地降低了公司的获客成本。 投资启示

崇尚长期主义:“第二次机会”的艺术

2019年,Zillow的股价因其激进的房屋直买直卖业务(iBuying)模式遭遇重挫,市场信心动摇。已经退居二线的里奇·巴顿毅然决定重返一线,再次出任CEO。他没有选择迎合市场的短期偏好,而是坚持对公司进行长期布局和战略调整,最终带领公司走出了困境。 这个“王者归来”的故事,体现了巴顿对事业的长期承诺和信念。他曾说:“我喜欢玩长线游戏。”(I like to play the long game.)他创建公司,不是为了在短期内套现退出,而是真正希望它们能够基业长青,持续地为社会创造价值。 这种思维方式,与价值投资所倡导的长期持有理念不谋而合。价值投资者买入一家公司的股票,是希望成为这家公司的长期股东,分享其未来成长的红利,而不是寄希望于短期的价格波动。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对公司内在价值的坚定信念,足以抵御市场的喧嚣和恐慌。 投资启示

投资者能从巴顿身上学到什么?

里奇·巴顿虽然手握的是创业的剧本,但他字里行间写的都是价值投资的诗篇。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以下几点宝贵的启示:

结语:一位非典型的价值投资大师

里奇·巴顿用他的创业实践证明,创造长期价值的最佳路径,就是坚定地与你的用户站在一起,为他们创造价值。他通过“权力归于人民”的理念,不仅颠覆了数个传统行业,也为我们揭示了数字经济时代优秀企业的核心特质:强大的用户价值、由网络效应驱动的护城河、以及着眼于未来的长期主义。 他不是在寻找价值洼地,而是在创造价值高地。对于每一位《投资大辞典》的读者来说,将里奇·巴顿的商业智慧融入自己的投资框架,无疑会让我们在寻找伟大公司的旅程中,多一双穿越迷雾的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