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SK On

SK On是韩国SK集团 (SK Group) 旗下专注于生产和研发电动汽车电池的子公司。它于2021年10月1日由其母公司SK Innovation的电池业务部门分拆独立而来。作为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之一,SK On致力于为全球各大汽车制造商提供高性能、高安全性的锂离子电池产品,尤其以其在“高镍三元锂电池”技术路线上的领先地位而闻名。从投资角度看,SK On代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一个高成长性与高资本开支并存的典型环节,是观察全球电动化趋势、技术路线演变和激烈市场竞争格局的一个绝佳窗口。

SK On的前世今生:从“幕后英雄”到“台前主角”

在投资的世界里,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些巨头公司为了释放旗下某个明星业务的价值,会选择将其“分拆上市”。这就好比一个实力强大的乐队,为了让才华横溢的主唱能有更大的舞台,决定支持他单飞发展。SK On的故事正是如此。 在2021年之前,SK On还只是其母公司SK Innovation内部的一个事业部,默默地为集团的能源版图贡献力量。SK Innovation是一家历史悠久的能源化工企业,其业务涵盖了从石油开采、炼化到化学品、润滑油等多个领域。然而,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 (EVs) 浪潮的到来,其内部的电池业务开始展现出惊人的增长潜力和价值。 母公司董事会意识到,将电池业务与传统的石化业务捆绑在一起,可能会导致市场对这块“璞玉”的价值评估不足。传统的能源业务增长稳健但想象空间有限,而电池业务则处在一个需要巨额投资、高速扩张的黄金赛道上。二者的商业模式、增长逻辑和估值体系截然不同。 因此,为了实现以下几个核心目标,分拆势在必行:

2021年10月1日,SK On正式挂牌成立,从一个庞大财阀 (Chaebol) 体系内的“幕后英雄”,一跃成为聚光灯下的“台前主角”,开启了其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独立征战的新篇章。

核心业务与技术护城河:SK On的“独门秘籍”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理解一家公司的核心业务以及它赖以生存的“护城河”至关重要。传奇投资家Warren Buffett曾说,他要找的是那些拥有宽阔且持久“护城河”的伟大企业。那么,SK On的“护城河”又是什么呢?

主营业务:动力电池的“心脏”供应商

SK On的核心业务非常纯粹和聚焦:为新能源汽车设计和制造动力电池。如果说电动机是电动汽车的“肌肉”,那么动力电池就是其“心脏”,为整车提供能量来源,直接决定了车辆的续航里程、充电速度、安全性以及最终成本。 SK On的客户名单星光熠熠,包括了Ford (福特汽车)、Hyundai (现代汽车)、Volkswagen (大众汽车)等全球顶级的汽车巨头。能够成为这些主流车企的核心供应商,本身就是对其技术实力、产品质量和量产能力的一种强有力背书。 在产品技术路线上,SK On主攻的是NCM三元锂电池。简单来说,这是一种以镍(Nickel)、钴(Cobalt)、锰(Manganese)作为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我们可以用一个有趣的比喻来理解这三种元素的作用:

SK On正是通过不断调整这三种元素的“配方”,来满足不同客户对性能、成本和安全性的多样化需求。

技术护城河:高镍技术与安全性

SK On最引以为傲的,也是其“护城河”中最关键的一环,在于其高镍电池技术的领先优势。 随着消费者对电动车续航里程的要求越来越高,“高镍低钴”成为了三元锂电池发展的必然趋势。SK On是全球最早实现NCM811(即镍、钴、锰比例为8:1:1)电池商业化量产的企业之一,并且率先推出了镍含量接近90%的NCM9/½/½电池。更高的镍含量意味着更强的续航能力,这是SK On吸引客户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凡事皆有两面性。就像“辣椒”放多了容易“上火”一样,电池中的镍含量过高,会使其热稳定性下降,也就是增加了安全风险。这正是所有电池厂商面临的“魔鬼三角”——能量密度、成本和安全性,三者之间往往难以兼得。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SK On开发了一项名为“Z字形叠片(Z-folding)”的独家工艺。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电池内部的正负极隔膜材料,如果像传统卷绕工艺那样卷起来,边角处可能会产生应力不均,容易在极端情况下引发短路。而SK On的“Z字形叠片”技术,则像是把这些材料一层层像折信纸一样整齐地叠放起来,使得内部结构更均匀、更稳定,从而在不牺牲能量密度的前提下,极大地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这项技术是SK On敢于在“高镍”道路上狂飙突进的“安全带”,构成了其一道深厚的技术护城河。

从价值投资视角审视SK On:机遇与挑战

对于一名理性的价值投资者来说,任何一家公司都不能只看其光鲜亮丽的一面,必须用审慎的目光去剖析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投资的“坡”与“雪”:广阔的赛道

巴菲特还有一个著名的“滚雪球”比喻: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对于SK On而言,全球汽车电动化的浪潮就是那条“很长很湿的坡”。

对于投资者而言,投身于这样一个拥有巨大增长潜力的赛道,无疑是增加了“把雪球滚大”的概率。

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的“绊脚石”

然而,即便是最美的风景,也潜藏着风险。SK On的未来并非一片坦途,它至少面临着以下几项重大挑战:

激烈的市场竞争

动力电池行业是一个典型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马太效应显著,强者恒强。SK On虽然位列全球前五,但它面对的对手异常强大。中国的CATL (宁德时代) 和韩国的LG Energy Solution (LG新能源) 长期占据着市场份额的前两位,形成了“两强争霸”的格局。此外,中国的BYD (比亚迪) 凭借其创新的刀片电池和垂直整合能力异军突起。在这场“军备竞赛”中,任何技术上或成本上的落后都可能导致市场份额的快速流失。价格战的阴云也始终笼罩着这个行业,持续挤压着厂商的利润空间。

盈利能力的拷问

“营收是虚的,利润是实的,现金流是硬道理。” 这是价值投资的基本信条。尽管SK On的营业收入在分拆后实现了爆炸式增长,但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它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这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

对于投资者来说,核心问题在于:SK On的亏损是战略性的、暂时的,还是结构性的、长期的? 何时能看到其盈利能力的“拐点”,是评估其投资价值的关键。

技术路线的博弈

SK On将宝押在了高镍三元锂电池上,但这并非唯一的“终极答案”。以比亚迪和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中国厂商,在LFP (磷酸铁锂)电池路线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磷酸铁锂电池虽然能量密度稍逊一筹,但胜在成本更低、安全性更高、循环寿命更长,在中低续航里程的经济型电动车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开始向高端市场渗透。 更长远来看,被誉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固态电池正在研发的路上。一旦固态电池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实现商业化,现有的液态锂离子电池技术路线(包括NCM和LFP)都可能面临被颠覆的风险。SK On目前的技术护城河是否足够应对未来的技术变革,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投资启示录:普通投资者如何“抄作业”?

通过对SK On的剖析,普通投资者可以得到一些宝贵的投资启示:

总而言之,SK On是新能源革命浪潮中一位奋力拼搏的冲浪者。它身处黄金赛道,手握核心技术,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头的绞杀、盈利的难题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研究案例——如何在一个高成长、高风险的行业中,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去探寻企业真正的内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