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SLAM

词条定义解析

SLAM,一个在投资圈流传的 acronym (首字母缩略词),它并非指代某项具体的金融工具或理论,而是四家科技产业巨头的合称:SoftBank(软银)、LG(LG集团)、Samsung(三星)和 Microsoft(微软)。这个词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科技巨头影响力认知的一个重要转变。如果说以FAANG(Facebook, Amazon, Apple, Netflix, Google)为代表的公司,其力量更多源于其颠覆性的产品和构建的庞大用户生态系统;那么SLAM则代表了另一种力量——通过巨额资本进行激进的、全球性的投资与收购,编织一张覆盖未来关键技术的产业大网。它们更像是手持巨额支票的“产业投行家”,通过资本的触角,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扶持甚至吞并新兴力量,以巩固和扩张自身的商业帝国。因此,理解SLAM,就是理解资本如何在新经济时代重塑产业格局。

SLAM的起源与内涵

“投资捕食者”的诞生

SLAM这个概念的流行,源于对21世纪第二个十年科技行业竞争模式的观察。分析师和投资者们发现,除了通过内部研发和产品迭代实现增长(即“内生性增长”)之外,一股强大的“外延式增长”力量正在崛起。这四家公司,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战略眼光,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投资并购活动。

这些行为模式,让SLAM看起来更像是一群在科技丛林中巡视的“投资捕食者”,它们的强大,不仅在于自己的体魄,更在于它们通过资本联结和控制的庞大“生态系统”。

SLAM与FAANG的本质区别

为了更好地理解SLAM的独特性,我们可以将其与更为人熟知的FAANG进行对比。这并非简单的企业分组,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创造和扩张模式的对比。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这两种模式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但它们揭示了评估一家公司时需要关注的不同维度。对于FAANG类型的公司,我们需要更关注其用户增长、产品创新和市场份额。而对于SLAM类型的公司,我们则需要像分析一位基金经理一样,去审视其管理层的资本配置能力、投资逻辑和投后管理水平。

解构SLAM:四大巨头的投资哲学

深入剖析SLAM的四个成员,我们会发现它们的投资风格和战略意图各不相同。这对于我们理解不同企业的资本运作逻辑,极具启发意义。

S - 软银 (SoftBank):愿景驱动的豪赌家

软银的投资风格,几乎就是其创始人孙正义个人意志的体现:极致的乐观、对未来的豪赌、对行业第一的偏执

L - LG集团 (LG):从制造业巨头到多元化投资者

与软银的激进不同,LG的投资更像是一位稳健的实业家,其投资行为紧密围绕着集团的主营业务展开。

A - 三星 (Samsung):全产业链的掌控者

三星的投资,展现了其作为制造业霸主的雄心:通过资本,实现对整个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与绝对控制

M - 微软 (Microsoft):从软件霸主到云端帝国

微软的投资,则是一场教科书级别的“第二曲线”转型。它展示了一家成熟的巨头,如何通过精准的资本配置,重新焕发活力。

SLAM对普通投资者的启示

研究SLAM这样的投资巨头,并非是为了让我们去模仿它们的投资,普通投资者既没有那样的资本,也没有那样的信息优势。真正的意义在于,从它们的成功与失败中,汲取适用于我们个人投资的智慧。

启示一:理解商业模式的差异性

投资的第一步,是理解你所投资的公司。通过SLAM与FAANG的对比,我们知道公司的成长路径是多种多样的。在你分析一家公司时,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

理解这些,能帮助你更准确地判断公司的质量和未来的风险。

启示二:警惕“故事”与“愿景”的陷阱

软银的经历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资本市场从不缺少激动人心的故事和宏伟的愿景,但故事不能当饭吃。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必须训练自己在热潮中保持冷静,回归常识和基本面。

启示三:资本配置是检验管理层的试金石

微软的华丽转身,让我们看到了优秀管理层的价值。当你阅读一份公司年报时,除了看业绩数字,更应该仔细阅读致股东的信

启示四:从巨头布局中寻找“卖铲人”

SLAM的投资版图,就像一张指向未来的地图,揭示了未来几年最有潜力的发展方向,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科技、新能源等。普通投资者很难直接投资于那些前沿的未上市公司,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寻找机会。

总而言之,SLAM不仅是四个公司的代号,它更代表了一种以资本为核心驱动力的商业范式。理解它,能帮助我们拓宽投资视野,更深刻地理解商业竞争的本质,并最终提炼出能指导我们自己投资实践的宝贵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