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 (Taobao) 淘宝,这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是阿里巴巴集团于2003年创立的在线购物平台。从表面看,它是一个巨大的线上集市,允许个人(Consumer)和商家(Business)在上面开店卖货,其商业模式主要涵盖了C2C (Consumer-to-Consumer,个人对个人) 和B2C (Business-to-Consumer,商家对个人) 两种形式。然而,对于一位秉持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而言,淘宝远不止是一个购物网站。它是一个教科书级别的商业案例,完美诠释了平台经济的巨大威力、深不可测的护城河以及如何通过理解商业本质来发现卓越的投资标的。因此,在本辞典中,“淘宝”不仅指代那个让我们“剁手”的App,更是一个分析伟大企业的绝佳范本和思维模型。
当我们打开淘宝App,琳琅满目的商品、热闹的直播间、智能的个性化推荐……这一切都构建了一个繁荣的商业生态。但作为投资者,我们需要穿透这些表象,去探寻其商业帝国的基石。
理解淘宝的第一把钥匙,是搞清楚它到底靠什么赚钱。 很多人有个误解,认为淘宝和超市一样,是靠卖东西赚差价。其实不然。淘宝本身并不生产或销售任何一件商品,它更像一个巨型的商业地产开发商和物业管理者,一个精明的“包租婆”。它搭建了一个无比巨大的线上购物中心,然后把“商铺”(网店)租给成千上万的卖家。 它的主要收入来源并非交易佣金(早期为了吸引卖家,淘宝宣布了“三年免费”策略,并永久性地将基础开店和交易功能免费化),而是来自于为卖家提供的“增值服务”,这就像购物中心向商户收取的推广费和广告费。主要包括:
这种“包租婆”模式,从投资角度看,简直妙不可言:
如果说“包租婆”模式是淘宝的骨架,那么其深不见底的护城河,就是让它能够安稳“收租”的铜墙铁壁。沃伦·巴菲特最看重的就是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即“护城河”,而淘宝的护城河中最宽最深的一条,就是网络效应 (Network Effect)。 什么是网络效应?简单说,就是一个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会随着使用它的人数增加而增加。 想象一个只有你一个人用的微信,它毫无价值。但当你的所有亲朋好友都在用时,它的价值就变得无可估量。 淘宝正是网络效应的完美范例:
这是一个强大的、自我强化的正向循环。一旦这个循环形成并达到一定规模,后来者就极难颠覆。新平台很难在短时间内同时吸引到足够多的买家和卖家,来打破淘宝已经建立的这种强大生态引力。 除了网络效应,淘宝的护城河还包括:
好了,理解了淘宝的商业模式和护城河,对我们普通投资者有什么实际启示呢? 答案是:我们可以把分析淘宝的这套逻辑,当作一面“镜子”,去审视和筛选我们投资组合中的其他公司。 “淘宝”的字面意思是“淘取宝贝”,这恰好与价值投资的精髓不谋而合——在成千上万的上市公司中,淘出那些真正优质的“宝贝”。
下次当你在分析一家公司时,不妨试试用“逛淘宝”的思路来评估它,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在淘宝上,我们通常会优先选择那些信誉高、评分好的“金牌卖家”或“企业店铺”。同样,在投资中,我们也应该寻找那些拥有卓越商业模式和坚固护城河的“金牌公司”。
选好了店铺,我们还要仔细看具体商品的评价和详情。对应到公司分析上,这就是研究它的财务报表。那些长篇大论的“好评”,就是公司持续靓丽的财务数据。
一个好店铺,离不开一个诚信、精明、有远见的“掌柜”。同样,一家伟大的公司,也必须由卓越的管理层来领导。
在淘宝上,我们都喜欢在“双十一”这样的大促期间下单,因为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买到心仪的宝贝。投资也是如此,发现一家好公司只是第一步,以一个好价格买入同样重要。 这就是价值投资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提出的核心概念——安全边际 (Margin of Safety)。即以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
淘宝,作为一个商业现象,它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价值投资的寻宝图。它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的企业,往往拥有一个轻巧而强大的商业模式,一条竞争对手难以逾越的护城河,以及一个值得信赖的管理层。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或许无法创造下一个淘宝,但我们可以学习并运用分析淘宝的这套思维框架。将每一次投资决策,都看作一次在浩瀚市场中“淘宝”的过程。保持好奇,深入研究,耐心等待,最终,你一定能在投资的世界里,淘到属于你自己的、能够带来丰厚回报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