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Travelers Group

旅行者集团(Travelers Group)是一家在20世纪末声名显赫的美国金融服务集团。它本身并非一家历史悠久的公司,而是由传奇金融家桑迪·威尔(Sanford I. Weill)通过一系列“蛇吞象”式的并购,将多家看似毫不相关的金融公司(包括消费信贷、保险、券商等)整合而成的一个金融帝国。其最著名的历史事件,是在1998年与银行业巨头花旗公司(Citicorp)合并,缔造了当时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花旗集团(Citigroup),并直接推动了美国废除大萧条时期颁布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旅行者集团的崛起与合并,是理解现代金融混业经营模式、并购驱动增长策略以及“金融超市”理念兴衰的绝佳案例。

历史沿革:从谷底到巅峰的并购传奇

旅行者集团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其缔造者桑迪·威尔的个人奋斗史。这个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完美诠释了华尔街的野心、贪婪与周期轮回。

“野蛮人”桑迪·威尔的崛起

故事的起点要追溯到1985年。当时,桑迪·威尔刚刚被迫离开他参与创建的希尔森-洛布-罗德斯公司(Shearson Loeb Rhoades),该公司被卖给了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在经历了短暂的失意后,这位华尔街的“野蛮人”并未消沉,他决心东山再起,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金融帝国。 他的新起点,是一家名不见经传、濒临困境的消费信贷公司——商业信贷公司(Commercial Credit)。这在当时许多人看来是个疯狂的举动,商业信贷公司业务陈旧,声誉不佳。然而,这恰恰体现了威尔的投资哲学:寻找那些不被市场看好、价格低廉但具有潜在价值的资产。他通过杠杆收购的方式控制了商业信贷公司,并以此为平台,开启了一段长达十余年的并购狂潮。 他首先对商业信贷公司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威尔的铁腕治理下,商业信贷公司迅速扭亏为盈,股价节节攀升,为他后续的收购积累了充足的“弹药”。

小鱼吃大鱼的经典案例

有了稳固的后方基地,威尔开始了他“小鱼吃大鱼”的征程。他的策略清晰而果断:利用商业信贷公司不断上涨的股价作为货币,去收购那些规模更大但经营不善或价值被低估的公司。

  1. 第一步:收购Primerica(1988年)
    • Primerica是一家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公司,旗下拥有零售经纪业务巨头美邦公司(Smith Barney)和一家大型保险销售公司。这次收购的规模是商业信贷公司的数倍,是一次典型的“蛇吞象”。通过这次交易,威尔不仅获得了梦寐以求的证券经纪业务,还极大地扩展了公司的业务版图。收购完成后,公司更名为Primerica公司。
  2. 第二步:迎回希尔森(1993年)
    • 命运似乎开了一个玩笑。威尔的老东家美国运通,在收购希尔森后陷入了经营困境。威尔抓住机会,从美国运通手中分步买回了希尔森的零售经纪和资产管理业务,并将其与美邦公司合并,组建了当时全美第二大的零售券商“美邦-希尔森”(Smith Barney Shearson)。这次收购不仅是一次商业上的胜利,更是威尔个人的一次“复仇”。
  3. 第三步:收购旅行者保险(1993年)
    • 在完成对希尔森的收购后不久,威尔又将目光投向了因商业地产贷款危机而陷入困境的百年老店——旅行者保险公司(Travelers Insurance)。这家公司拥有强大的品牌和标志性的红雨伞Logo。威尔再次出手,将这家保险巨头收入囊中。至此,他的金融帝国已经涵盖了消费信贷、证券经纪和保险三大业务。为了彰显这一成就,他将整个集团的名称正式定为“旅行者集团”(Travelers Group)。
  4. 第四步:吞并所罗门兄弟(1997年)
    • 所罗门兄弟(Salomon Brothers)是华尔街最具传奇色彩也最具争议的投资银行之一,以其强大的债券交易能力闻名,但也因风格激进、风险巨大而饱受诟病。在经历了一系列丑闻和亏损后,所罗门兄弟风光不再。威尔认为这是一个将其强大的机构业务与旅行者集团强大的零售业务相结合的绝佳机会。1997年,旅行者集团斥巨资收购了所罗蒙兄弟,组建了投行巨舰“所罗门-美邦”(Salomon Smith Barney)。

至此,桑迪·威尔用12年时间,将一家濒临破产的小公司,打造成为一个横跨保险、投行、证券经纪和消费金融的庞然大物。

世纪联姻:花旗帝国的诞生与分离

当旅行者集团的版图扩张到极致时,威尔开始思考下一个目标。他发现,尽管他的帝国已经足够庞大,但唯独缺少一个核心业务——商业银行业务。当时,全球商业银行业的翘楚是约翰·里德(John Reed)执掌的花旗公司。 1998年,桑迪·威尔和约翰·里德宣布了一项震惊全球的决定:旅行者集团与花旗公司将以换股的方式进行合并,组建一个前所未有的金融巨无霸——花旗集团。这笔交易在当时是史上最大的企业合并案,其核心逻辑是打造一个“金融超市”(Financial Supermarket),客户可以在一个地方满足从存款、贷款、信用卡到保险、投资、理财的所有金融需求。 这次合并面临一个巨大的法律障碍——美国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该法案于1933年大萧条时期出台,严格禁止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旅行者与花旗的合并显然违反了该法案。但威尔和里德赌定,他们的合并将倒逼国会修改法律。事实也的确如此,在强大的游说之下,美国国会于1999年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主要条款,为金融混业经营扫清了道路。 然而,这个金融帝国的融合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两种截然不同的企业文化(旅行者集团的激进、成本导向与花旗的保守、银行家文化)冲突不断。最终,桑迪·威尔在权力斗争中胜出,成为了花旗集团唯一的掌舵人。 历史的轮回再次上演。庞大的花旗集团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证明了“大到不能倒”也可能“大到管不好”。为了应对危机和监管压力,花旗集团开始不断“瘦身”,剥离非核心资产。其中,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之一,就是在2002年将原旅行者集团的财产和意外伤害险业务分拆上市,成立了新的独立公司旅行者财产险集团(The Travelers Companies)。有趣的是,作为分拆协议的一部分,这家新公司带走了那把著名的红雨伞Logo,而花旗集团则继续使用“Citi”品牌。桑迪·威尔亲手缔造的帝国,在他退休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分解。

投资启示:从旅行者集团学到的价值投资课

旅行者集团从无到有、从崛起到合并、再到最终部分业务被分拆的完整生命周期,为我们普通投资者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超越时间的投资教训。

启示一:在废墟中寻找黄金(深度价值投资)

桑迪·威尔的成功,始于对商业信贷公司这家“垃圾公司”的收购。他的整个并购生涯,本质上都是在寻找那些因暂时困难、市场偏见或管理不善而被严重低估的公司。无论是陷入困境的旅行者保险,还是声名狼藉的所罗门兄弟,都是他从“废墟”中淘来的“黄金”。 这正是价值投资的精髓,让人联想到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的“烟蒂投资法”——寻找那些被市场丢弃,但还能再免费吸上一口的“烟蒂”。

启示二:协同效应的魔力与诅咒(并购的艺术)

旅行者集团的扩张之路,以及与花旗的合并,都是建立在“协同效应”(Synergy)的逻辑之上。这个词听起来很美妙,意思是 1 + 1 > 2。比如,通过花旗的银行网点销售旅行者的保险产品(交叉销售),或者合并两家公司的后台部门以削减成本。

启示三:关注掌舵人(管理层的重要性)

旅行者集团的历史无可辩驳地证明了管理层的决定性作用。没有桑迪·威尔,就没有旅行者集团。他是一位卓越的资本配置者和铁腕的运营者。他知道何时收购、如何整合、怎样最大限度地削减成本和激励员工。可以说,早期投资旅行者集团,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投资桑迪·威尔这个人。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反复强调,他只投资于那些由他欣赏和信任的、德才兼备的管理者所经营的公司。

启示四:周期与轮回(金融业的本质)

旅行者集团的兴衰,完美地展现了金融行业的周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