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box,是全球科技巨头微软(Microsoft)公司自2001年起创建并拥有的电子游戏品牌。对于游戏玩家而言,Xbox意味着高清的游戏画面、刺激的独占大作和酣畅淋漓的在线对战。然而,对于一名价值投资者来说,Xbox远不止是一台放在客厅里的娱乐设备。它是一个教科书级别的商业案例,生动地展示了一家公司如何通过长期的战略耐心、持续的资本投入和商业模式的迭代,将一项最初巨额亏损的业务,打造成为一个拥有宽阔护城河的、高增长的生态帝国。因此,在我们的《投资大辞典》中,Xbox并非一个游戏词条,而是一个研究商业竞争、生态系统构建与资本配置艺术的绝佳标本。
故事要从上世纪90年代末讲起。当时,游戏主机市场是日本公司索尼(Sony)的PlayStation和任天堂(Nintendo)的天下。微软,作为PC世界的霸主,敏锐地察觉到家庭客厅正成为新的战场。于是,在2001年,第一代Xbox横空出世,微软带着雄厚的资本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一头扎进了这个已经白热化的市场。 微软的打法非常“简单粗暴”:赔本赚吆喝。 这便是投资中经典的剃刀与刀片模式(Razor and Blade Model)。就像吉列公司低价卖给你一个精美的剃须刀架(Razor),然后通过持续销售高利润的刀片(Blade)来赚钱一样,微软深知,硬件本身不是利润中心。每一台Xbox主机,微软都是亏本卖出去的。据估计,在第一代Xbox的生命周期里,微软每卖出一台主机,就要亏损超过100美元,总亏损额高达数十亿美元。 这在当时的许多分析师看来,简直是疯了。一家以高利润软件(如Windows和Office)著称的公司,为什么要做这种“为他人做嫁衣”的赔本买卖?
这正是普通投资者需要理解的第一个关键点:并非所有的亏损都是坏事。 财务报表上的亏损,需要结合商业战略来解读。微软的“战略性亏损”有明确的目的:
这种“先亏后赚”的模式,需要企业拥有两个核心素质:
这与亚马逊(Amazon)的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的理念不谋而合。亚马逊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将几乎所有的利润都再投资于仓储、物流和技术研发中,以构建其无与伦比的电商护城河,从而牺牲了短期利润。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学会区分“战略性亏损”和“经营不善导致的亏损”,是评估一家成长型公司的核心能力。
如果说早期的Xbox依靠微软的财力硬砸出一条血路,那么它后续的成功,则在于其护城河的不断加宽与深化。一家优秀的公司,其护城河绝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变化而进化。Xbox的护城河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的护城河相对简单:雄厚的资本和独占内容。微软斥巨资收购了Bungie工作室,催生了《光环》(Halo)这一史诗级的独占游戏系列。《光环》之于Xbox,就如同马里奥之于任天堂,它成为了Xbox的文化图腾和杀手级应用,为平台带来了第一批忠实的核心用户,并形成了初步的品牌认知。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Xbox 360时代和Xbox Live服务的成熟。微软凭借其在PC领域的软件和网络经验,打造了当时体验最佳的主机在线平台——Xbox Live。 Xbox Live不仅仅是一个让玩家联机对战的工具,它更是一个社交网络。你的好友列表、成就系统、语音聊天功能,都极大地增强了用户的粘性。这就构筑了强大的网络效应和高昂的转换成本(Switching Costs)。当你的朋友们都在Xbox Live上时,即便竞争对手的主机在性能上略有优势,你也很难下决心“叛逃”,因为这意味着你将失去整个社交圈。这种感觉,就像你的朋友们都在使用腾讯的微信,而你很难说服自己换用另一款社交软件一样。 此时,Xbox的护城河已经从“我这里有你别处玩不到的游戏”升级为“你的朋友们都在我这里”。
进入本世代,在微软现任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的领导下,Xbox的战略再次进化,其护城河也迎来了质的飞跃。标志性产物就是——Xbox Game Pass。 Game Pass常被誉为“游戏界的Netflix”,它采用的是订阅制商业模式(Subscription Business Model)。用户每月支付一笔固定的费用,就可以畅玩游戏库中数百款游戏,包括所有微软第一方工作室发布当天就入库的新作。 这一模式是颠覆性的:
如今,Xbox的护城河已经是一个由硬件(主机)、内容(第一方和第三方游戏)、服务(Game Pass)和云平台构成的、高度协同的强大生态系统。其转换成本之高,已经堪比苹果(Apple)的iOS生态。一旦你习惯了Game Pass的便利和价值,就很难再离开。
对于任何一家成功的巨头企业而言,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穿越周期,找到基业长青的秘诀。管理学大师查尔斯·汉迪提出了著名的第二曲线(The Second Curve)理论,即任何组织都必须在第一条增长曲线到达顶点之前,开启一条新的增长曲线。 Xbox业务,正是微软在PC软件业务之外,艰难探索并成功开启的“第二曲线”之一。 在纳德拉的“移动为先,云为先”战略指引下,Xbox的定位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它不再仅仅是一个与索尼竞争的客厅设备,而是微软云战略在消费端的重要落子,是触达全球数亿游戏玩家的内容分发平台。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微软近年来在游戏领域一系列惊人的资本配置决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斥资近700亿美元收购游戏巨头动视暴雪(Activision Blizzard)。 从表面看,这是一笔天价收购。但从战略层面看,这是微软为了彻底赢得“内容战争”而下的一步决胜棋。动视暴雪旗下拥有《使命召唤》、《魔兽世界》、《糖果传奇》等横跨主机、PC和移动端的世界级IP。将这些IP尽数收入囊中,并整合进Game Pass,将极大地增强其订阅服务的吸引力,进一步加固其内容护城河,为其“游戏帝国”添上最璀璨的宝石。 有趣的是,一向对科技股敬而远之的“股神”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近年来也大举投资了微软,并在微软宣布收购后,对动视暴雪进行了套利投资。这从侧面印证了,即便是最传统的价值投资者,也已经认识到微软通过云和游戏生态所构建的护城河是何等的坚固与可靠。
研究Xbox这个案例,我们普通投资者能获得什么实用的投资启示呢?
总而言之,Xbox不仅仅是一台游戏机。它是一堂长达二十年、耗资数百亿美元的商业战略课。下一次当你拿起手柄,准备进入游戏世界时,不妨花一分钟想一想:你手中握着的,不仅是一个娱乐工具,更是一家伟大公司商业智慧和长期主义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