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云

万物云 (Onewo),全称万物云空间科技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是万科集团旗下的空间科技服务企业,于2022年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02602.HK。它并非一家传统的物业管理公司,而是一家致力于通过科技重塑空间服务的平台。简单来说,万物云的生意,就是围绕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空间”(如住宅小区、写字楼、商场乃至整个城市片区)提供从基础的保安保洁,到复杂的设备维护、资产运营,再到基于AIoT和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化解决方案的一站式服务。其核心商业模式是通过科技赋能,将劳动密集型的传统物业管理,升级为技术驱动、平台化运营的现代服务业,旨在成为全球领先的空间科技服务平台。

当听到“万物云”这个名字,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还是“万科物业”,脑海里浮现的是小区里穿着制服的保安、打扫卫生的保洁阿姨以及修剪花草的园丁。这确实是万物云业务的起点和基石,但如果仅仅将其等同于传统的物业公司,那就好比把亚马逊仅仅看作是一家网上书店,大大低估了它的潜力和野心。 传统的物业管理,我们称之为“三保”——保安、保洁、保绿。这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收入增长主要依赖于管理面积的扩张和人工成本的堆积,利润微薄,天花板很低。而万物云正在做的,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从“物业管理公司”向“空间科技服务公司”的转型。 打个比方,如果说传统物业是社区的“管家”,主要负责基础的家政服务;那么万物云的目标,是成为整个社区乃至城市空间的“智能大脑”和“中央操作系统”。它不仅要管理好物理空间,更要通过科技手段连接空间里的人、设备、资产与服务,提升效率,创造全新的价值。这正是其名称中“云”的深意所在——它希望像云计算一样,成为支撑未来智慧空间运行的基础设施。

要理解万物云的商业版图,我们可以将其拆解为“三驾马车”驱动的业务结构,以及一个名为“蝶城”的终极战略模型。

这是万物云最传统、也是最稳固的业务板块,主要服务于住宅小区。旗下拥有“万科物业”、“朴邻”等知名品牌。这部分业务的特点是:

  • 收入稳定: 物业费是按年或按月收取的,具有很强的持续性和可预测性,是公司稳定的现金牛业务。一旦与一个小区签订合同,只要服务不出大问题,业主委员会很少会更换物业公司,形成了天然的客户黏性。
  • 品牌溢价: 依托万科多年积累的良好口碑,“万科物业”本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在获取新项目时具有更强的议价能力,能够收取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物业费。
  • 增值服务空间: 除了基础的物业费,这部分业务还可以衍生出大量的增值服务,比如房屋经纪、美居(家装维修)、社区电商、养老服务等,进一步挖掘单个社区的价值。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这块业务是万物云的“压舱石”,提供了坚实的安全边际和持续的现金流,为公司在新业务领域的探索和投入提供了弹药。

如果说社区服务是万物云的“根据地”,那么商企和城市空间服务就是其开疆拓土的“主力军”,是公司寻求高速增长的第二增长曲线

  • 商企服务: 这部分业务主要面向商业地产和企业客户,比如写字楼、购物中心、产业园区、企业总部、医院、学校等。旗下品牌“万物梁行”便是与全球知名房地产服务商戴德梁行成立的合资公司,专注于此领域。相较于住宅物业,商企业务的客单价更高,对服务的专业性、综合性要求也更严苛,利润率也更可观。
  • 城市空间服务: 这是更宏大的叙事,万物云将其服务对象从单个“建筑”扩展到整个“城市”。它与地方政府合作,承接城市公共空间的管理运营,例如市政道路、公园、场馆、老旧小区改造后的统筹管理等。这块业务不仅市场空间巨大,而且一旦进入,就具备了极强的排他性和区域垄断性。

这驾马车代表了万物云的增长潜力。它将服务能力从“B2C”(面向个人消费者)扩展到“B2B”(面向企业)和“B2G”(面向政府),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这是万物云最具科技含量,也最能体现其“云”特质的业务板块。它不再是直接提供人力服务,而是输出技术和解决方案。

  • AIoT (人工智能物联网) 解决方案: 万物云自主研发了一套名为“星尘”的操作系统,通过在社区、楼宇安装大量的传感器、摄像头等物联网设备,实现对空间状态的实时感知和智能管理。例如,电梯坏了能自动报警,垃圾桶满了能自动通知保洁,陌生人闯入能自动识别预警。这套系统不仅提升了自身管理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还可以作为产品卖给其他物业公司或开发商。
  • BPaaS (业务流程即服务) 解决方案: 这可以理解为万物云将自己多年沉淀的管理经验和数字化系统“打包”成一套标准化的服务,赋能给中小型物业公司。很多中小型物业公司缺乏技术研发和精细化管理的能力,万物云通过提供BPaaS服务,帮助它们实现数字化转型,并从中收取服务费。这是一种轻资产、高毛利的SaaS (软件即服务) 模式,具备极强的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

这第三驾马车,是万物云估值的“梦想催化剂”。它让万物云的故事从一个“物业公司”升级为一个“科技平台”,估值逻辑也可能从传统的市盈率(P/E)向市销率(P/S)或按客户生命周期价值等科技股的估值模型转变。

蝶城:万物云的星辰大海

“蝶城”是理解万物云未来战略的钥匙。它不是一个行政或地理概念,而是一个基于服务密度的运营模型。 想象一下,在一个3公里半径的城市片区内,星罗棋布着多个住宅小区、写字楼、学校和商铺。万物云的目标,就是将这些由它服务的、高密度聚集的空间“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蝶城”。

  • “蝶身”: 是高浓度的住宅项目集群。
  • “蝶翼”: 是周边的商业、办公、公共设施等。

在“蝶城”模型下,万物云可以实现资源的高度复用和效率的最大化。例如,一个维修工程师团队不再只服务于一个小区,而是在整个“蝶城”内根据AI系统的调度统一派单;安保力量可以联动,实现区域联防;采购物资可以集中进行,获得更低的价格。更重要的是,“蝶城”内高密度的客户群体为开展新业务创造了可能,如社区团购、最后一公里配送、居家养老等,这些服务的边际成本会因为密度效应而大大降低。 “蝶城”战略的本质,是通过提升服务密度来构建区域性的竞争壁垒,实现从“项目管理”到“片区运营”的升维打击。这是万物云区别于其他物业公司的核心战略,也是其科技投入最终要落地的场景。

对于遵循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来说,评估一家公司的长期价值,关键在于其是否拥有宽阔且持久的护城河。万物云的护城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为行业龙头,万物云在管面积遥遥领先,巨大的规模带来了显著的规模效应。无论是采购设备、招聘人员,还是投入技术研发,单位成本都远低于小型竞争对手。同时,源自万科的强大品牌背书,使其在获取新项目时自带光环,这是无形的、难以复制的资产。

万物云在AIoT和BPaaS上的持续投入,以及“蝶城”模式的探索,正在构建一条技术和运营模式上的护城河。当竞争对手还在拼人力、拼价格时,万物云试图通过技术和数据驱动的精细化运营来提升效率、创造新价值。这套复杂的系统一旦跑通并形成网络效应,后来者将很难追赶。

物业服务,尤其是住宅物业,具有很高的转换成本。一个小区要更换物业公司,需要召开业主大会,经过复杂的投票流程,过程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只要现有服务不出大的纰漏,业主们通常倾向于维持现状。这种“懒于改变”的特性,为万物云带来了稳定的客户群和持续的收入,构成了坚实的护城河。

当然,没有任何投资是完美无缺的。作为一名理性的投资者,也必须正视万物云面临的风险:

物业管理面积的增长,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新建商品房的交付。如果房地产市场进入下行周期,新房开发和销售放缓,将直接影响到万物云的管理面积增速。此外,作为万科的子公司,其业务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母公司的发展状况相关联。

物业管理终究是一个服务行业,人工成本是支出的大头。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是长期趋势,这将不断侵蚀公司的利润空间。这也是万物云不遗余力推动科技化、少人化运营的根本原因,但技术替代人工的效果和进程仍有待观察。

物业管理行业虽然龙头效应初显,但整体市场仍然高度分散,“长尾”市场存在大量中小型公司。在存量市场的争夺中,价格战时有发生。同时,其他头部物业公司如碧桂园服务保利物业等也同样在科技化转型上发力,竞争日趋激烈。

对于希望从万物云这个标的中寻找投资机会的普通投资者,以下几点或许能提供一些思考角度:

  • 1. 重新认识“物业股”: 不要再用看待传统物业公司的眼光来看待万物云。它的未来更像是一家披着物业外衣的科技服务公司。你应该关注的,不仅是其在管面积的增长,更是其科技服务的收入占比、毛利率变化以及“蝶城”模型的推进速度。
  • 2. 关注现金流,而非利润: 物业公司的一大特点是预收物业费,商业模式决定了其拥有优秀的现金流。相比于会计利润,经营性自由现金流更能反映公司的真实“造血”能力。一个能持续产生强劲现金流的企业,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 3. 理解“蝶城”的长期价值: “蝶城”是万物云的胜负手。投资万物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认同“蝶城”模式的长期价值。你需要思考,这个模型是否真的能跑通?它所带来的效率提升和价值创造能否覆盖前期的巨大投入?
  • 4. 警惕估值陷阱: 资本市场对其定位存在分歧:它到底应该享受物业股的稳定估值,还是科技股的高成长估值?在市场情绪高涨时,可能会给予其过高的科技股估值;在市场悲观时,又可能将其视为增长乏力的传统企业。本杰明·格雷厄姆提醒我们,要利用市场的波动,在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时买入,避免为过于乐观的“故事”支付过高的价格。
  • 5. 长期主义的视角: 万物云的科技转型和“蝶城”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持续的投入和耐心的培育。正如沃伦·巴菲特所说,“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投资万物云,需要的是一份“农夫心态”,播下种子,耐心等待其开花结果,而不是期望一夜暴富。你需要相信格雷厄姆那句名言的后半句:“但在长期,它是一台称重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