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时

好时 (The Hershey Company),股票代码HSY。这不仅是一个巧克力品牌的名字,更是一家在价值投资者眼中具有教科书意义的上市公司。它是北美地区最大的巧克力和糖果制造商之一,由富有传奇色彩的慈善家米尔顿·好时 (Milton S. Hershey) 于1894年创立。对于寻求稳定、可预测且拥有强大竞争优势的投资者来说,好时就像一块经典的牛奶巧克力:成分简单、味道纯正、回味悠长。它的业务模式、独特的股权结构以及稳健的财务表现,共同构筑了一条又深又宽的“甜蜜”护城河,使其成为分析伟大企业特质的绝佳范本。

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的投资哲学里,“护城河”是评估一家公司是否值得长期持有的核心标准。它指的是企业能够抵御竞争对手攻击的持久性结构优势。好时公司恰好拥有多重坚固的护城河,让它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想象一下,当你走进任何一家美国的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巧克力中,你总能一眼看到那些熟悉的身影:水滴状的KISSES(好时之吻)、橙色包装的REESE'S(锐滋花生酱巧克力杯)、经典的HERSHEY'S排块巧克力……这些不仅仅是产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是几代美国人童年记忆的一部分。 这种强大的品牌认知度构成了好时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护城河——品牌护城河

  • 情感连接与消费者忠诚度: 好时的品牌已经超越了功能属性,与消费者的情感深度绑定。人们购买好时,很多时候是出于习惯、怀旧和信任。这种忠诚度意味着,即使竞争对手推出类似口味、价格更低的产品,也很难动摇好时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
  • 市场主导地位与定价权 强大的品牌带来了无可匹敌的市场份额。在美国糖果市场,好时常年占据着头把交椅。这种主导地位赋予了它强大的定价权。当可可、糖等原材料成本上涨时,好时有能力通过小幅提价将成本压力转移给消费者,而不会导致销量大幅下滑。这种能力是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保障。
  • 渠道优势: 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和庞大的产品组合,好时在与沃尔玛、好市多等零售巨头谈判时拥有很高的话语权。零售商必须为好时的产品留出最好的货架位置,因为消费者会主动寻找它们。这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强大的品牌力带来渠道优势,而无处不在的渠道又进一步强化了品牌。

好时公司最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独特的股权结构。公司的大部分拥有投票权的股份,由一个名为米尔顿·好时信托 (Milton Hershey School Trust) 的实体持有。这个信托基金的唯一受益人,是米尔ton Hershey和他的妻子共同创办的一所为贫困儿童提供免费教育和食宿的慈善学校——米尔顿·好时学校。 这个看似与商业无关的结构,却为好时公司构筑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结构性护城河

  • 抵御恶意收购: 信托作为控股股东,其首要任务是确保学校获得永续的资金来源。这意味着它会极力反对任何可能损害公司长期稳定性的短期行为,尤其是恶意收购。最著名的案例是在2016年,食品巨头亿滋国际 (Mondelēz International) 提出高达23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但被信托毫不犹豫地拒绝。这种结构使得好时几乎不可能被“野蛮人”攻破,保证了公司经营的独立性和长期性。
  • 注重长期价值: 与华尔街普遍追求季度财报的短视行为不同,信托的视角是以“十年”甚至“百年”为单位的。它鼓励公司管理层制定并执行能够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的战略,而不是为了短期股价表现而牺牲未来。这与价值投资者的理念不谋而合。
  • 潜在的“双刃剑”: 当然,这种结构也有其潜在弊端。信托的保守性有时可能会让公司错失一些大胆的扩张机会。同时,信托的决策有时会优先考虑学校的利益,这可能与其他小股东的利益产生冲突。但总体而言,对于追求确定性的长期投资者来说,这道“信托护城河”带来的保护远大于其束缚。

如果说品牌和信托是好时成功的“软实力”,那么其财务报表则展示了令人安心的“硬实力”。

  • 稳定的现金流 糖果是一门非常好的生意。它的消费不受经济周期的太大影响——经济好时,人们买它庆祝;经济差时,人们买它慰藉。这使得好时的销售和利润非常稳定,能够持续产生强劲的经营性现金流。这就像一台永不停歇的印钞机,为公司派发股息、进行再投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卓越的盈利能力: 好时长期保持着很高的净资产收益率 (ROE)。这个指标衡量的是公司利用股东的钱赚钱的效率。高ROE意味着这是一台性能优异的“资本机器”。投资者投入的每一块钱,都能被高效地转化为利润。
  • 持续的股东回报: 作为一家成熟的蓝筹股,好时有着悠久且慷慨的派息历史。对于那些希望通过股息获得稳定收入的投资者(即“食息族”)来说,好时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选择。

谈到消费品牌和护城河,就不能不提巴菲特。有趣的是,尽管好时几乎完美符合巴菲特的所有投资标准——简单的业务、强大的品牌、持续的盈利能力——但他从未真正将其纳入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商业帝国。这背后是一个关于“价格”与“价值”的经典故事。

1972年,巴菲特和他的搭档查理·芒格以25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喜诗糖果 (See's Candies)。这笔投资被巴菲特本人称为“转折点”,它让巴菲特深刻理解了一流品牌所拥有的隐形定价权是多么珍贵。喜诗糖果的成功,让他从此爱上了糖果这门“甜蜜”的生意,并开始用“护城河”的眼光去寻找伟大的公司,而不再是捡便宜的“烟蒂股”。 从喜诗糖果的案例中,巴菲特学到了:一个拥有强大品牌的公司,即使在销量不增长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不断提价来创造巨大的利润增长。

按照喜诗糖果的逻辑,规模大得多、品牌更响亮的好时,理应是巴菲特的“梦中情司”。事实上,巴菲特也毫不掩饰对好时的欣赏。他曾多次公开表示好时是一家伟大的公司。在2008年,他甚至愿意出资帮助好时竞购其英国同行吉百利(虽然最终失败)。 然而,欣赏归欣赏,买入是另一回事。巴菲特最终没有扣动扳机,最核心的原因很可能只有一个:价格

巴菲特有句名言:“价格是你支付的,价值是你得到的。” (Price is what you pay, value is what you get.) 这句话道出了价值投资的精髓。

  • 好公司不等于好股票: 好时是一家无可争议的伟大公司,这一点市场上的所有人都知道。正因为如此,它的股价常年都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其估值充分反映了它的优秀。换句话说,它很少“打折”。
  • 缺乏安全边际 价值投资者在出手前,总是希望自己支付的价格能显著低于公司的内在价值,这个差额就是“安全边际”。它为投资提供了犯错的缓冲空间和未来超额收益的来源。对于好时这样广为人知的优质资产,市场给出的价格通常很难提供巴菲特所期望的足够大的安全边际。
  • 收购的障碍: 巴菲特最喜欢的方式是整体收购一家公司。但如前所述,好时独特的信托结构使其几乎不可能被整体收购。这可能也是巴菲特望而却步的原因之一,他无法像控制喜诗糖果那样完全拥有并主导好时的未来。

最终,巴菲特“错过”好时的故事,恰恰是对所有投资者最有价值的一课:对一家好公司的热爱,绝不能替代对买入价格的纪律。

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我们或许没有巴菲特的资金实力和影响力,但我们可以从好时的案例中,学到那些足以改变我们投资生涯的朴素道理。

科技股的浪潮令人兴奋,但真正能穿越时间周期的,往往是那些“无聊”的生意。卖巧克力、卖可乐(如可口可乐)、卖剃须刀……这些生意数十年如一日,看似平淡无奇,却因为满足了人类最基本、最稳定的需求而拥有了超强的生命力。正如投资大师彼得·林奇 (Peter Lynch) 所说,他更喜欢投资那些业务简单到可以用蜡笔画出来的公司。投资,不必追逐风口,守住常识往往更可靠。

好时的案例告诉我们,护城河有多种形态。它可以是深入人心的品牌,也可以是独特的股权结构,还可以是技术专利、成本优势或网络效应。作为投资者,我们的任务就是去识别并理解一家公司护城河的来源和强度。问问自己:这家公司的什么特质,能让它在10年、20年后依然活得很好?

这是从“巴菲特错过好时”的故事中学到的最核心的一点。在你的“购物车”里,应该有两个清单:一个是“好公司清单”,一个是“好价格清单”。只有当一家公司同时出现在两个清单上时,才值得你真正出手。学会对公司进行粗略的估值,坚持在合理甚至低估的价格买入,这是通往长期成功的必经之路。

好时信托基金以“永续”为目标,这种超长期的视角值得每一位个人投资者学习。股票市场每天都充斥着各种“噪音”——宏观经济数据、分析师评级、地缘政治冲突……这些因素会导致股价短期剧烈波动。但如果你持有的真的是像好时这样的伟大公司,最好的策略就是忽略这些噪音,专注于公司的长期基本面,让复利的魔力慢慢展现。记住,投资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