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稀释每股收益

完全稀释每股收益

完全稀释每股收益 (Fully Diluted Earnings Per Share),又称“稀释每股收益 (Diluted EPS)”。想象一下,一块美味的披萨原本切成了8块,你拿了一块,这就是你的份额。但突然,几位朋友拿着“披萨兑换券”也来了,如果他们的券都兑换成披萨,这块披萨就得切成12块,你手里的那块就显得更小了。完全稀释每股收益就是基于这种“最坏打算”的计算,它展示了当所有潜在的股票(如期权、可转换债券等)都转换为普通股后,每股股票能分到多少利润。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更保守、更审慎的盈利能力衡量指标。

在公司的财务报表中,你通常会看到两个“每股收益”:

  • 基本每股收益 (Basic EPS): 这是最直接的计算,用公司的净利润直接除以市面上已经发行的普通股数量。它告诉你 当下 每股股票的盈利能力。
  • 完全稀释每股收益 (Diluted EPS): 这是更复杂的计算,它考虑了那些“潜在的”股票。

这些“潜在的”股票就像是潜伏在水下的股东,虽然他们现在还没持有普通股,但他们手握随时可以换成股票的权利。一旦他们行使这些权利,总股本就会增加,从而“稀释”原有股东的股权价值。

这些可能导致股份数量增加的“稀释性证券”主要包括:

  • 股票期权 (Stock Options): 公司常常授予高管和员工的奖励。持有者有权在未来以特定价格购买公司股票。
  • 可转换债券 (Convertible Bonds): 债券持有人可以选择将债券转换成公司的股票,从债主变股东。
  • 认股权证 (Warrants): 与期权类似,赋予持有者在特定时间内以特定价格购买公司股票的权利。

完全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公式看起来有点复杂,但其核心思想很简单:调整分子(利润),也调整分母(股数)

  • 基本公式: 完全稀释每股收益 = 调整后的净利润 / 调整后的总股数

分子:调整后的净利润

如果一家公司有可转换债券,当它被转换成股票后,公司就不用再支付这笔债券的利息了。因此,在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需要把这部分本该支付的利息加回到净利润中(当然,也要考虑税收的影响)。

  • 调整后的净利润 = 净利润 - 优先股股息 + 稀释性证券转换后节省的利息

分母:调整后的总股数

这是关键的一步,我们需要把所有可能增加的股票数量都算进去。

  • 调整后的总股数 = 已发行普通股加权平均数 + 所有稀释性证券可转换的普通股股数

例如,对于股票期权,计算时会假设公司用员工行权时支付的资金,从市场上回购一部分股票,只将净增加的股票数计入分母。这个逻辑确保了计算的公允性。

对于信奉“安全第一”的价值投资者,完全稀释每股收益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析工具,其重要性甚至超过基本每股收益。

  • 坚守保守主义原则: 价值投资大师,如本杰明·格雷厄姆沃伦·巴菲特,都强调评估一家公司时要极端保守。完全稀释每股收益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保守的视角,它展示了盈利能力的“底线”,有助于建立更可靠的安全边际
  • 识别股权“水分”: 如果一家公司的基本每股收益和完全稀释每股收益之间存在巨大差距,这是一个需要警惕的信号。这可能意味着:
    1. 公司过度依赖股票期权作为员工薪酬,未来现有股东的权益可能被严重稀释。这在科技行业尤为常见。
    2. 公司发行了大量可转换债券,未来股本有大幅扩张的风险,可能会给股价带来压力。
  • 为估值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使用完全稀释每股收益来计算市盈率等估值指标,能让你对公司的真实价值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用一个更悲观的盈利数字,去评估一个公司的价格是否便宜,这正是价值投资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