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价发行
平价发行(Issuance at Par) 想象一下,一张演唱会门票上印着“票价:500元”,而主办方就真的按500元的价格卖给你,不多收一分,也不打一折。这就是“平价”。在投资世界里,平价发行指的是证券公司(比如股票或债券)以其票面记载的金额作为发行价格。这个票面金额(Par Value 或 Face Value)是印在证券票面上的名义价值,像一个人的“户口本年龄”,是个初始设定。平价发行是最基础的发行方式,与之相对的是溢价发行(高于票面金额发行)和折价发行(低于票面金额发行)。理解平价发行,能帮助我们看透证券价格的“出厂设置”,避免被表面的价格标签所迷惑。
平价发行是个啥?
平价发行,说白了就是“按面值卖”。这个“面值”在不同证券上代表的意义略有不同。
为什么会有平价发行?
证券发行选择平价、溢价还是折价,背后是市场供需和资产定价的博弈。
股票:昔日的“标配”,今日的“罕物”
在资本市场发展的早期,股票平价发行是主流,因为它简单明了,容易操作。但如今,尤其是对于备受期待的IPO,平价发行几乎绝迹。为什么呢?因为股票的每股面值(如1元)与其真实价值通常相去甚远。公司的价值体现在其盈利能力、品牌、技术、资产质量等方方面面。如果一家前景光明的公司按1元面值发行股票,无异于将辛苦创造的巨大价值“拱手相让”给中签的幸运儿,这对原始股东是极不公平的。因此,现代股市普遍采用溢价发行,发行价远高于面值,以更公允地反映公司价值。
债券:市场的“平衡秤”
债券的平价发行则是一种常态。债券的核心是“借钱还息”,其定价逻辑比股票更直观。发行方(借钱的)希望付的利息越低越好,投资者(出钱的)则希望利息越高越好。当债券的票面利率设定得与当前的市场利率水平相当时,这张债券对投资者就有了合理的吸引力。价格自然就稳定在面值附近,实现了平价发行。它就像一个天平,当债券给的“回报”与市场要求的“回报”平衡时,价格的指针就稳稳地指向了“平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