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Net Income Excluding Non-recurring Items,又称‘扣非’)是价值投资者审视公司业绩的“X光机”。它指的是从公司的净利润中,剔除那些与主营业务无关、一次性的、偶然发生的收入和支出。这就像给一家公司的财报“卸妆”,挤掉那些可能“美化”业绩的水分,暴露出其最真实、最可持续的盈利能力。我们关心的不是公司今年卖了栋楼赚了多少钱,而是它的核心产品或服务明年、后年还能不能持续稳定地赚钱。因此,“扣非净利润”是衡量一家公司“内功”而非“运气”的绝佳指标。

想象一下,一家公司今年的财务报表非常亮眼,净利润暴增500%!普通投资者看了可能会心潮澎湃,但老练的价值投资者会先冷静下来,问一句:“这利润是‘扣非’的吗?”。为什么要多此一问?因为‘扣非’能帮助我们:

  • 看清主业真相:很多公司的主营业务可能已经停滞甚至亏损,但通过变卖资产、获得一次性政府补助等手段,就能在账面上制造出盈利的假象。‘扣非’能撕开这层伪装,让我们看清其核心业务是“真强壮”还是“外强中干”。
  • 避免“业绩地雷”:一些公司为了达到融资或维持股价的目的,可能会进行盈余管理,在业绩差的年份,通过出售资产等方式“创造”利润。这种利润不可持续,依赖这种利润的公司,其股价往往隐藏着巨大风险。
  • 实现同业对比:用‘扣非’后的净利润来比较不同公司,更为公平。因为它剔除了各种偶然因素的干扰,让我们可以“苹果对苹果”地比较各家公司主营业务的赚钱能力。

非经常性损益就像生活中的“意外之财”或“无妄之灾”,它们不常发生,也不代表你日常的赚钱能力。在公司财报里,它们通常包括:

主要的非经常性//收益//

  • 资产处置收益:公司卖掉厂房、土地、子公司股权等获得的资产处置损益
  • 政府补助:与公司日常经营活动无关的政府补贴,比如一次性的搬迁补偿、技术创新奖励等。
  • 意外收入:比如与经营无关的赔款、罚款收入等。
  • 公允价值变动:持有的某些金融资产(如股票)价格上涨带来的账面浮盈。

主要的非经常性//损失//

  • 资产减值损失:比如存货积压严重、机器设备过时,不得不计提大额资产减值损失
  • 自然灾害损失:因洪水、地震等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失。
  • 诉讼赔款:因官司败诉而支付的大额赔偿。
  • 重组费用:公司进行业务重组、裁员等产生的一次性费用。

作为聪明的投资者,我们应该养成看‘扣非’净利润的习惯。具体可以这样做:

  1. 利润双雄对比法:拿到一份财报,同时看“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这两个数字。
    • 如果 净利润 ≈ 扣非净利润,说明公司利润来源很“纯”,主要靠主营业务,这是健康的信号。
    • 如果 净利润 » 扣非净利润,就要高度警惕了!必须深挖财报附注,看看是哪笔“横财”造就了虚假的繁荣,并判断这是否会掩盖主业的衰退。
    • 如果 净利润 « 扣非净利润,也值得探究。这可能意味着公司主业稳健,但被一次性的巨大损失(如资产减值)拖累了。若该利空出尽,公司未来业绩可能会迎来反转。
  2. 趋势跟踪法:不要只看一年的数据,拉出公司连续3-5年的“扣非净利润”走势图。一条平稳向上的曲线,远比一条上蹿下跳的曲线更让人安心,它雄辩地证明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强大与持久。
  3. 估值净化法:在使用市盈率(PE)进行估值时,尝试用“扣非净利润”来计算,即构建一个“扣非市盈率”(扣非PE = 市值 / 扣非净利润)。这个指标能更准确地反映市场为公司核心盈利能力给出的价格,帮助你做出更理性的估值判断。
  4. 三表联看法:‘扣非’净利润虽然好用,但不能孤立看待。一定要结合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一起分析。一个主业利润持续增长,同时经营性现金流充裕、负债结构合理的公司,才更可能成为值得长期持有的“金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