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优鲜

每日优鲜 (Missfresh),一家曾在中国生鲜电商赛道上疾驰的明星创业公司,也是资本市场上一颗迅速陨落的流星。它以首创的“前置仓”模式闻名,承诺为城市消费者提供“30分钟极速达”的生鲜购物体验,一度被视为颠覆传统菜市场的革命者。然而,从风光无两地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到核心业务在一年内戛然而止,每日优鲜的兴衰史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关于商业模式、成长幻觉与资本泡沫的经典反思案例。对于信奉价值投资的普通投资者而言,解剖这只“麻雀”的意义,远大于哀叹其逝去。

在每日优鲜出现之前,在线购买生鲜通常意味着忍受次日达甚至更长的等待,以及对商品新鲜度的担忧。每日优鲜试图用科技和模式创新解决这个痛点。

每日优鲜的核心武器是其开创的前置仓模式。 这听起来很专业,但理解起来并不复杂。想象一下,传统电商巨头如阿里巴巴或京东,他们通常在城市郊区建立巨大的中心仓库,商品从这里分拣、配送到千家万户,这个过程耗时较长。而每日优鲜反其道而行之,它不在郊区建大仓,而是在城市里人口密集的社区附近,租下几百平米的小仓库,我们称之为“前置仓”。 这个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

  • 极致的速度: 由于仓库就在消费者身边(通常覆盖周边1-3公里),下单后,分拣员和骑手可以迅速完成履约,将商品在30分钟内送到家门口。这种“快”带来的便利性,是其早期吸引用户的致命诱惑。
  • 更好的品控: 缩短的配送链条意味着生鲜产品在运输途中的损耗更低,能以更新鲜的状态送达消费者手中。

凭借这一创新,每日优鲜迅速在一线城市站稳脚跟,成为都市白领们手机里必备的App之一。

这种直接切中用户痛点的模式,让每日优鲜成为了资本市场的宠儿。在那个热钱涌动的年代,一个好的“故事”远比一份盈利的财报更具吸引力。从成立到上市,每日优鲜吸引了包括腾讯、高盛在内的众多顶级投资机构的青睐,累计融资额超过百亿元人民币。资本的加持使其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复制前置仓,通过密集的广告投放和大力度的用户补贴,迅速抢占市场份额。一时间,每日优鲜风头无两,与叮咚买菜等同行展开了激烈的“烧钱大战”。

然而,正如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所说:“只有当潮水退去时,你才会知道谁在裸泳。”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一个企业的长期价值取决于其商业模式的稳固性和盈利能力。每日优鲜看似性感的模式,其水面之下却隐藏着致命的裂痕。

前置仓模式虽然为消费者带来了极致的便利,但其成本结构却是一个近乎无解的难题。我们可以简单拆解一下它的成本构成:

  • 高昂的履约成本: 这是压垮骆驼最重的一根稻草。每一笔订单,无论金额大小,都包含以下固定成本:
    • 仓储成本: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核心区,即使是小型仓库,租金也相当可观。
    • 人力成本: 每个前置仓都需要配备分拣员、仓管员和大量的配送骑手,这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 配送成本: 即时配送的背后是高昂的物流费用。

这些成本使得每单的履约费用(将商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总成本)居高不下,常常高达十几甚至二十几元。

  • 难以平衡的客单价与毛利率: 普通家庭购买生鲜的特点是“高频、低价”。用户可能今天买一棵白菜,明天买两个西红柿,客单价很难做得很高。而生鲜品类本身的毛利率就非常薄。低毛利收入根本无法覆盖高昂的履约成本,这导致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 无法忽视的损耗: 生鲜产品保质期短,极易腐坏。在前置仓这种分散式的库存管理模式下,精准预测每个小区域的需求量是世界级难题。一旦预测不准,货品积压导致的损耗会进一步侵蚀本就微薄的利润。

这个商业模式就像一个先天不足的引擎,需要不断地从外部(融资)加油才能运转,一旦外部供油停止,引擎就会立刻熄火。

价值投资的核心是寻找拥有宽阔且持久“护城河”的伟大企业。所谓护城河,是指企业能够抵御竞争对手攻击的持久竞争优势。每日优鲜的护城河,几乎像是在沙滩上挖成的。

  • 模式易于复制: 前置仓模式并没有高深的技术壁垒。当每日优鲜验证了市场的可行性后,竞争对手如叮咚买菜等迅速模仿,并以更激进的补贴策略抢夺用户。行业迅速从蓝海变为血腥的红海。
  • 缺乏用户粘性: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买菜平台之间的差异微乎其微。谁家补贴多、谁家菜价便宜、谁家配送快一分钟,用户就会流向谁。这种基于补贴而非品牌忠诚度或独特价值建立起来的用户关系,是极其脆弱的。
  • “快”的优势被稀释: 当“30分钟达”成为行业标配时,它就不再是竞争优势,而仅仅是入场券。每日优鲜失去了最初赖以成名的差异化标签。

一个没有坚固护城河的企业,即使短期内增长再快,其长期前景也充满不确定性。

在商业模式的根本性缺陷下,每日优鲜的衰败几乎是注定的。

2021年6月,每日优鲜在美国纳斯达克首次公开募股 (IPO),号称“生鲜电商第一股”。然而,资本市场早已看穿了其盈利困境。上市首日,其股价便暴跌超过25%,为日后的崩盘埋下了伏笔。上市融来的资金,并未能帮助它走出亏损泥潭,反而像投入火炉的薪柴,在持续的运营亏损中迅速燃烧殆尽。从上市到其核心业务停摆,仅仅过了一年多时间,堪称资本市场历史上最快的“从IPO到ICU”案例之一。

在主营业务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每日优鲜曾尝试过多种自救方式,如孵化“智慧菜场”业务、提供零售云服务等。但这些转型努力为时已晚,且与其核心能力相去甚远,无法扭转主业巨额亏损带来的失血状况,最终都无疾而终。2022年7月,每日优鲜被曝出核心的30分钟极速达业务“原地解散”,标志着这个曾经的行业先驱正式落幕。

每日优鲜的故事虽然令人唏嘘,但它为我们普通投资者上了生动而深刻的一课。

  • 警惕“增长”的陷阱: 在互联网行业,收入和用户数的增长往往被置于首位。但投资者必须清醒地分辨,这种增长是健康的、可持续的,还是靠烧钱模式换来的虚假繁荣。一个无法证明自己能够独立造血(即产生正向现金流)的企业,其增长规模越大,风险就越高。
  • 商业模式是价值的基石: 投资一家公司,本质上是投资其创造价值的能力。在分析任何一家公司时,首要问题应该是:“它的商业模式在逻辑上成立吗?它能赚钱吗?” 如果一个生意在最小单元模型(比如每日优鲜的“一单生意”)上都无法盈利,那么规模化只会放大亏损。
  • 深入理解财务报表: 每日优鲜的风险,早已清晰地写在它的财务报表里。投资者只需翻阅其损益表,就能看到连年扩大的巨额净亏损;查看其现金流量表,就能发现其经营活动现金流常年为负,极度依赖融资活动来维持生存。财报是戳破华丽故事的最好工具,学会阅读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是投资者的基本功。
  • 寻找真正的护城河: 伟大的企业都拥有难以被模仿的竞争优势,可能是品牌、技术、网络效应或成本优势。在投资前,要反复拷问自己:这家公司的护城河是什么?足够宽吗?能持续多久?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无论其故事多么动听,都应保持警惕。
  • 保持安全边际 这是价值投资的最后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即以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每日优鲜在IPO时,其估值完全建立在对未来增长的乐观预期之上,没有任何安全边际可言。当预期破灭,股价的崩塌便在所难免。永远不要为“梦想”支付过高的价格。

总而言之,每日优鲜是一个典型的、因商业模式存在根本性缺陷而失败的案例。它提醒我们,投资不应被新颖的概念和飞速的增长所迷惑,而应回归商业的本质:一个好生意,首先必须是一门能赚钱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