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
毛利 (Gross Profit),又称“毛利润”。它是一家公司“搞主业”赚钱能力的直接体现。简单来说,就是公司卖出产品或提供服务得到的总收入,减去制造这些产品或提供服务所花掉的直接成本后,剩下那部分最“纯粹”的利润。比如你开个水果摊,卖苹果收入100元,买这些苹果花了60元,那么你的毛利就是40元。这40元还没扣除摊位租金、吆喝的力气等费用,但它揭示了你这门“卖苹果”生意的原始盈利空间。
毛利是个啥?拆解给你看
在专业的财报里,毛利的计算公式非常清晰: 毛利 = 营业收入 - 营业成本 这里的“营业收入”好理解,就是公司在主营业务上赚到的所有钱。而“营业成本”(Cost of Goods Sold, COGS)则特指那些与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直接相关的开销。它像是一个“原料包”,不同行业的“原料”各不相同。
- 对于制造业(比如一家汽车厂): 营业成本主要包括生产汽车用的钢材、轮胎、发动机等原材料成本,以及生产线上工人的工资。
- 对于零售业(比如一家超市): 营业成本就是它购入待售商品的进货价。
- 对于服务业(比如一家咨询公司): 营业成本可能就是咨询顾问的工资和项目执行的直接开销。
需要注意的是,营业成本不包括市场推广费、办公室行政人员工资、研发投入、财务费用等。这些费用会在毛利的基础上进一步扣除,最终才得到公司的净利润。因此,毛利就像是利润的“毛坯房”,虽然未经精装修,但最能反映房子的结构好坏。
为什么价值投资者钟爱毛利?
对于遵循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来说,毛利是一个宝藏指标,因为它能揭示一家公司商业模式的“底色”。
- 盈利能力的“纯度计”: 毛利剥离了管理、销售和财务等经营策略带来的影响,直指公司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一家拥有高毛利的公司,通常意味着它在产业链中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或者成本控制做得非常出色。
如何“榨干”毛利的价值?
单独看一个季度的毛利绝对值,信息量有限。聪明的投资者会把它变成一个相对比率——毛利率,并结合对比分析,让数据的价值最大化。 毛利率 = (毛利 / 营业收入) x 100% 毛利率越高,说明公司每赚1块钱的收入,留下的“毛坯利润”就越多,赚钱效率越高。
横向比:和同行掰手腕
将目标公司的毛利率与行业内主要竞争对手进行比较。如果一家公司的毛利率显著高于同行,你需要搞清楚原因:是它的品牌更响亮,技术更先进,还是成本控制更胜一筹?这种优势能否持续?例如,在高端白酒行业,极高的毛利率反映了其强大的品牌护城河和消费者认同。
纵向比:和自己赛跑
分析一家公司过去5到10年的毛利率变化趋势。
- 稳中有升: 这通常是一个积极信号,表明公司的竞争力在增强,市场地位在巩固。
- 持续下滑: 这是必须警惕的危险信号!它可能意味着行业竞争加剧,公司产品被“价格战”拖下水,或者原材料成本失控。投资者必须深入探究背后的原因。
总之,毛利是透视公司“赚钱”本质的第一扇窗,也是价值投资者在淘金过程中,用以识别那些真正具备长期竞争优势的优质企业的关键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