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并非特指某一场具体的商业战争,而是对特定行业发展阶段一种生动形象的概括。它描述的是在一个新兴或快速增长的市场中,由于技术突破、模式创新或资本涌入,短期内涌现出成百上千家背景、规模、模式相似的公司,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而展开的一场激烈、混乱、高消耗的全面竞争。这场战争的典型武器是巨额补贴和超低价格,目的是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最大量的用户,从而形成规模效应,最终将对手挤出市场。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惊人的烧钱速度和极高的企业淘汰率,最终只有少数几家,甚至独此一家能够存活下来,并试图建立新的市场秩序。
“百团大战”的由来与特征
历史的隐喻
“百团大战”一词,借用自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一场著名的大规模战役。历史上的百团大战以参与兵力众多、战场范围广阔、攻势猛烈而著称。将这个词用于商业领域,恰如其分地描绘了现代商业竞争的残酷性与宏大场面:参与者众多,如同上百个团的兵力投入战场;竞争全方位,从价格、营销、渠道到供应链无所不包;目标明确,即不惜一切代价抢占山头(市场份额),奠定最终的胜局。这个充满硝烟味的词汇,精准地捕捉到了那种非理性的、赢家通吃的竞争氛围。
现代商业战场的典型特征
一场经典的“百团大战”,通常具备以下几个鲜明特征:
- 海量参与者与低门槛: 战争的导火索通常是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或技术风口,其早期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在巨大利润前景的诱惑和风险投资 (Venture Capital) 的催化下,大量创业者和资本蜂拥而入,短时间内市场上便充斥着无数提供同质化产品或服务的“士兵”。
- 资本驱动的“闪电战”: 这不是一场关于产品精细打磨的“阵地战”,而是一场比拼融资能力和烧钱速度的“闪电战”。企业战略的核心往往是闪电式扩张 (Blitzscaling),即为了速度和规模,可以暂时牺牲效率和利润。谁的资本更雄厚,谁能维持更久的补贴,谁就有可能活到最后。
- 同质化与价格战: 在战争初期,各家的产品或服务体验往往大同小异,难以形成有效的差异化。因此,“价格”便成了最简单、最粗暴,也是最有效的武器。从1元看电影、1元洗车,到免费骑车、打车巨额补贴,其本质都是通过“烧自己的钱,请用户的客”,以期快速跑马圈地。
- 高淘汰率与市场整合: 战争的结局必然是尸横遍野。当资本的潮水退去,绝大多数弹药耗尽的公司会倒闭、被收购或合并。市场最终会从极度分散走向高度集中,形成寡头垄断甚至一家独大的格局。
经典战役复盘:从团购到共享单车
回顾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精彩纷呈的“百团大战”史。
千团大战:O2O的开端
2010年前后,以美国Groupon为蓝本的团购网站在中国雨后春笋般涌现。高峰时期,全国同时存在超过5000家团购网站,史称“千团大战”。包括美团、大众点评、拉手网在内的无数玩家,投入巨资进行地毯式的广告轰炸和地推团队建设,用低价折扣券吸引用户。这场战争的结局是,大多数网站因资金链断裂而倒下,最终美团通过精细化运营和强大的执行力,在与大众点评合并后,成为了无可争议的王者,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今天庞大的本地生活服务帝国。
网约车之战:资本的对决
这是“百团大战”中资本力量体现得最淋漓尽致的一场。以滴滴出行(由当时的“快的打车”与“滴滴打车”合并而来)和优步 (Uber) 中国为代表,其背后站着的是腾讯和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双方为了争夺司机和乘客,投入了数百亿计的补贴。用户享受着接近免费的出行,而两家公司则在进行一场看不到尽头的消耗战。最终,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以滴滴收购优步中国业务而告终,市场格局尘埃落定。
共享单车狂潮:一地鸡毛的警示
共享单车的战役则提供了一个更为深刻的警示。以ofo和摩拜单车 (Mobike) 为首的数十家企业,将五颜六色的单车铺满了中国的大街小巷。与前几次大战不同,共享单车是重资产模式,每一辆单车都是实实在在的成本。疯狂的扩张导致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城市管理难题以及惨烈的资本消耗。最终,摩拜“卖身”美团,Ofo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留给世人的是堆积如山的单车坟场和难以退还的用户押金。这场战争提醒投资者,并非所有风口都能飞出金凤凰,商业模式的内在缺陷是再多资本也无法弥补的。
作为价值投资者,如何看待“百团大战”?
对于信奉价值投资 (Value Investing) 的投资者来说,“百团大战”无疑是一个需要极度审慎对待的领域。传奇投资家本杰明·格雷厄姆教导我们要寻找具有安全边际 (Margin of Safety) 的投资,而“百团大战”中的企业,恰恰是其反面。
“百团大战”的投资陷阱
- 护城河的缺失: 价值投资的核心是寻找拥有宽阔且持久护城河的优秀企业。而在“百团大战”中,成千上万的参与者本身就说明了这个行业在当下缺乏准入壁垒。当价格是唯一的竞争手段时,任何所谓的优势都显得脆弱不堪。
- 盈利能力的幻象: 依靠补贴建立起来的商业模式,其盈利能力是存疑的。投资者很难判断,当补贴停止后,用户是否会留存,企业是否具备真正的定价权。许多公司在战争中流血过多,即便赢得了市场,也可能永远无法恢复造血能力。
- 估值的泡沫: 在媒体的追捧和风险投资的击鼓传花下,“百团大战”中的明星公司往往被赋予了极高的估值。这种估值通常建立在对未来市场份额的乐观预期上,而非基于公司当前的盈利能力和资产状况。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风险。
在硝烟中寻找黄金:价值投资者的策略
这是否意味着价值投资者应该完全远离这些战火纷飞的行业?也并非如此。关键在于采取正确的策略和时机。正如巴菲特所言:“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 策略一:等待战争结束,下注终局赢家
这是最稳妥、也最符合价值投资理念的策略。与其在混战中猜测谁是赢家,不如保持耐心,等待战局明朗。当市场完成洗牌,一两家公司最终脱颖而出并建立起真正的护城河(如品牌、网络效应、规模优势)时,才是价值投资者进场的时机。此时,需要仔细评估:
- 胜利者的护城河是否足够坚固?
- 它是否已经具备了从烧钱转向盈利的能力?
- 经历了残酷的竞争后,它的市场地位是否能带来定价权?
- 当下的估值是否合理?
- 策略二:投资“军火商”,而非“参战士兵”
在战争中,最赚钱的往往不是某一方的士兵,而是向所有参战方出售武器的“军火商”。将这个逻辑应用到投资中,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去直接投资那些处于“百团大战”中心的公司,而是投资那些为整个行业提供关键产品或服务的上游企业。
- 例如,在新能源汽车的“百团大战”中,与其去赌哪家造车新势力能胜出,不如研究为其提供电池的宁德时代 (CATL),或者更上游的锂矿资源公司。
- 无论哪个品牌的手机最终胜出,它们大多需要使用特定的芯片、操作系统或摄像头模组。
- 这些“军火商”的业绩与行业的整体增长挂钩,却又巧妙地规避了终端品牌残酷的价格战。
- 策略三:寻找“隔岸观火”的受益者
除了“军火商”,战场周边还可能存在一些“隔岸观火”的受益者。它们不直接参与战争,却能从战争带来的行业变革中间接受益。
- 例如,电商的“百团大战”极大地促进了物流快递行业的发展。
- 短视频平台的崛起,带动了相关营销服务公司和内容创作工具的繁荣。
这些公司往往商业模式更清晰,竞争格局更稳定,更容易用价值投资的尺子去衡量。
结语:投资者的历史观
“百团大战”是商业世界里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是技术创新和模式变革引发的“创造性破坏”过程。它充满了机遇,但更多的是陷阱。作为一名理性的价值投资者,我们的任务不是成为一名赌徒,去押注混乱战场中的幸存者。我们的任务是成为一名历史学家和战略家,看懂战争的规律,识别出那些能在尘埃落定后,建立起持久竞争优势并为股东创造长期价值的伟大公司。 在喧嚣的战场面前,保持冷静,坚守能力圈,耐心等待那个“可以一枪打中”的确定性时刻,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