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账户盈余
经常账户盈余 (Current Account Surplus) 想象一下,一个国家就像一个大家庭。这个家庭通过向外面的世界出售自己生产的商品(比如汽车、手机)、提供服务(比如旅游、金融咨询)、以及从国外的投资中赚取利息和分红,获得了“收入”。同时,它也需要花钱购买国外的商品、服务,并向国外的亲友汇款,这是它的“支出”。当这个国家的总收入大于总支出时,它就实现了经常账户盈余。这笔盈余,就像家庭年度储蓄一样,反映了该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是“净储蓄者”或“净债权人”。经常账户通常由四部分构成: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主要收入(投资收益等)和次要收入(单方面转移,如侨汇)。盈余意味着这个国家通过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易,积累了财富,增强了其对外支付能力。
“经常账户盈余”是怎么来的?
一个国家能存下钱(产生盈余),通常不是偶然的,背后往往有几个关键驱动力。
- 强大的出口竞争力: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当一个国家能够生产出物美价廉或者技术领先的商品时,全世界都愿意来买。比如德国的精密机械、日本的汽车、中国的消费电子品等。大量的出口创造了巨大的贸易顺差(即货物出口额大于进口额),这是经常账户盈余的核心组成部分。
- 国民储蓄率高: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包括家庭和企业)都习惯于储蓄而不是消费,那么国内的需求就会相对较低。这导致两个结果:一是进口需求不旺;二是国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在本国消化不完,只能更多地卖到国外去。高储蓄为高出口提供了“弹药”。这种“生产大于消费”的模式,自然会形成盈余。
“经常账户盈余”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个问题就像问“一个人拼命存钱是好事还是坏事”一样,答案并非绝对,需要辩证看待。
好的一面
- 经济实力的象征:持续的盈余往往被看作是国家产业竞争力强、经济基本面健康的标志,能够吸引更多的国际外国直接投资 (FDI)。
- 推动本币升值:外国人为了购买该国商品,需要先兑换该国货币,这会增加对该国货币的需求,从而对其汇率构成长期升值压力。
潜在的风险
- 可能反映内需不足:过度的盈余有时也揭示了经济结构的失衡,即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而国内的消费和投资需求不足。这样的经济体在面对全球需求萎缩时会非常脆弱。
对价值投资者的启示
理解经常账户盈余,能为我们自上而下地分析投资机会提供一个宏观视角。对于信奉价值投资的你来说,有以下几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