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 (Money Supply),通常指一个国家在特定时间点上流通的货币总量。把它想象成整个经济体里的“血液总量”:血液太多,可能导致“高血压”(即通货膨胀);血液太少,则可能导致经济活动“供血不足”而放缓。它由中央银行(在中国是中国人民银行)调控,是宏观经济中至关重要的指标。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货币供给的变化,就像航海家看懂了潮汐,能更好地把握市场的风向,判断资产价格的涨落趋势。
货币供给的“三兄弟”:M0, M1, M2
央行为了方便统计和分析,把市场上的钱按照“流动性”(也就是变成现金的难易程度)从高到低,分成了三个层次,就像三兄弟一样,各有各的脾气和角色。
M0:流通中的现金
`M0`,又称“流通中现金”,是指银行体系以外的、在社会上流通的现金,也就是我们钱包里的纸币和硬币。这是流动性最强、最“活蹦乱跳”的钱,随时可以用于交易。它在整个货币供给大家族里是“小弟”,体量最小,但也是最基础的部分。
M1:狭义货币
`M1`,又称“狭义货币”,其计算公式为:M1 = M0 + 企业活期存款。 它在M0的基础上,加上了企业放在银行里可以随时支取的活期存款。因为这些钱也可以通过支票、转账等方式方便地用于支付,所以流动性也很强。M1通常被看作是经济活动的“晴雨表”,如果它的增速加快,往往意味着企业对未来比较乐观,留了更多活钱准备投资或经营,经济可能趋于活跃。
M2:广义货币
`M2`,又称“广义货币”,其计算公式为:M2 = M1 + 准货币(居民储蓄存款 + 企业定期存款 + 其他存款等)。 这是我们最常听到的一个指标,是货币供给家族的“大哥”,涵盖范围最广。它在M1的基础上,进一步包括了居民的储蓄存款、企业的定期存款等。这些钱虽然不能像活期存款那样瞬间用于支付,但稍加周折(比如去银行取款)就能变成现实的购买力,因此被称为“准货币”。M2全面反映了社会总体的潜在购买力,是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主要参考依据。
央行如何“拧开”或“关上”货币水龙头?
央行并不会直接开着印钞机撒钱,而是通过一系列政策工具,像控制一个巨大的水利系统一样,来调节市场上的货币总量。主要工具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