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ntrywide Financial
Countrywide Financial(中文常译为“全国金融公司”)是一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扮演了核心“反派”角色的美国公司。它曾是美国最大的抵押贷款发放机构,以其极具侵略性的放贷策略和在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巨大敞口而闻名。公司的商业模式——从发放贷款到将其打包成金融产品卖给其他投资者——是加速美国房地产泡沫膨胀并最终导致其破裂的关键催化剂。Countrywide Financial的兴衰史,如同一部教科书级的金融悲剧,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当增长的欲望压倒了审慎的风险控制,当复杂的金融创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根基,以及当管理层的激励机制与股东及社会的长期利益相悖时,会产生多么灾难性的后果。
“美国梦”的缔造者与毁灭者
在许多美国人心中,“美国梦”的核心组成部分就是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Countrywide Financial(下文简称CF)一度被视为这个梦想的实现者,但最终,它却亲手将无数人的梦想变成了噩梦。
从梦想起步:草根金融的巨头
CF的故事始于1969年,由安吉洛·莫兹罗(Angelo Mozilo)和大卫·勒布(David S. Loeb)共同创立。公司最初的愿景是崇高的:通过提供高效、便捷的抵押贷款服务,让更多中低收入的美国家庭能够买得起房。在成立后的几十年里,CF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凭借创新的技术应用、标准化的流程和对成本的严格控制,极大地提高了贷款审批和发放的效率,逐渐蚕食了传统银行的市场份额。 到21世纪初,CF已经崛起为全美第一的抵押贷款巨头。它的广告铺天盖地,公司的口号“我们为你铺平回家的路”(We pave the way home)深入人心。在那个时代,莫兹罗本人也被媒体塑造成了一个帮助普通人实现安居乐业的英雄式人物。然而,在这看似光鲜的成功背后,一个危险的商业模式转变正在悄然发生,它将CF以及整个世界经济推向了深渊。
商业模式的“魔鬼”:从放贷到分销
传统的银行业务模式被称为“发起并持有”(Originate-to-Hold)。银行发放一笔贷款(比如房贷),然后将这笔贷款作为资产记录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通过收取利息来盈利。在这种模式下,银行和借款人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银行希望借款人能按时还本付息,所以会非常谨慎地审核借款人的信用资质。 然而,CF引领了一场名为“发起并分销”(Originate-to-Distribute)的革命。这个模式的核心是资产证券化(Securitization)。其运作流程大致如下:
- 第一步:发放贷款。 CF作为发起机构,向成千上万的购房者发放抵押贷款。
- 第二步:打包组合。 CF将这些贷款汇集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资产池。
- 第四步:销售分销。 这些MBS被出售给全球的投资者,例如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共同基金,甚至是其他国家的银行。
这个模式的“魔鬼”之处在于,它彻底改变了激励机制。CF不再需要为贷款的最终质量负责。一旦贷款被打包卖掉,违约的风险就从CF的账本上转移到了购买MBS的投资者身上。CF的利润来源不再是长期持有的利息收入,而是发放贷款和销售证券时收取的高额手续费。 这种转变导致了一个致命的结果:CF的唯一目标变成了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发放贷款,而不再关心借款人是否真的有能力偿还。 贷款的数量压倒了质量。这是一个经典的代理问题,即公司管理层(代理人)的短期利益(赚取更多手续费和奖金)与股东和MBS投资者(委托人)的长期利益(资产安全)发生了严重冲突。而当时,像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这样的美国政府赞助企业大量购买这类证券,更是为这场疯狂的盛宴火上浇油。
泡沫的巅峰与破灭
在“发起并分销”模式的驱动下,CF的放贷标准一落千丈,风险控制体系形同虚设。
“忍者”贷款与失控的风险
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和市场份额,CF开始大举进军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次级贷款是发放给那些信用记录不佳、收入不稳定的借款人的贷款,其利率更高,风险也更大。CF的产品创新令人“叹为观止”:
- “2/28”可调利率贷款: 前两年享受极低的“诱惑利率”,两年后利率会飙升至市场水平,导致月供大幅增加。
- 只付息贷款(Interest-Only Loan): 借款人初期只需偿还利息,无需偿还本金,使得月供看起来很低,但本金压力被无限后延。
- “忍者”贷款(NINJA Loan): 这是业界对“无收入、无工作、无资产”(No Income, No Job, or Assets)证明贷款的戏称。贷款经纪人甚至会鼓励借款人谎报收入,以获得贷款批准。
整个公司陷入了一种对销量的狂热崇拜之中。贷款经纪人的薪酬完全与他们完成的贷款数量挂钩,这促使他们不择手段地推销这些高风险产品,甚至伪造文件。整个风险管理链条——从经纪人到审批员再到高管——都彻底失灵了。
崩塌的多米诺骨牌
这场狂欢的背景是当时一个看似颠扑不破的假设:房价会永远上涨。只要房价持续上涨,即使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他们也可以通过出售房产或再融资来解决问题。 然而,从2006年开始,随着美联储为抑制通胀而开始加息,这个假设破灭了。
- 利率上升: 那些持有可调利率贷款的借款人,其月供压力骤然增大,违约率开始飙升。
- 房价下跌: 房价开始掉头向下,使得借款人无法通过出售或再融资来摆脱困境,大规模的断供潮爆发了。
- MBS价值崩溃: 作为MBS基础资产的次级贷款大量违约,这些曾经被信用评级机构评为最高级(AAA)的证券,一夜之间变成了无人问津的“有毒资产”。
CF作为这场危机的策源地,首当其冲。它持有的尚未售出的抵押贷款和相关证券价值暴跌,同时面临着巨大的资金流动性危机。公司的股价一泻千里,濒临破产。2008年初,为了避免CF的倒闭引发更大的系统性风险,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以一个极低的价格收购了CF。这笔交易在当时被视为一笔“世纪大捡漏”,但后来却让美国银行背上了沉重的法律诉讼和巨额罚款的包袱,可谓后患无穷。CF的崩塌,也成为了引爆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产,并最终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的关键一环。
价值投资的镜鉴
对于遵循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来说,Countrywide Financial的案例提供了一系列深刻而惨痛的教训。它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投机、贪婪和无知会带来怎样的毁灭性后果。
巴菲特和芒格的警告
价值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和他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对CF及其商业模式一直持高度警惕的态度。芒格曾多次公开表示,CF的商业模式是“令人作呕的”(disgusting),其放贷行为是“卑劣的”(sleazy)。他们很早就洞察到,这种严重依赖杠杆、将风险转嫁他人、且管理层道德存疑的商业模式,根本不具备可持续性。 在他们看来,一个好的投资标的应该是一家拥有清晰易懂的业务、持久的护城河以及诚实能干的管理层的公司。CF在这几个关键标准上,显然都得了零分。
投资者可以学到什么?
回顾CF的兴亡,普通投资者可以提炼出几条极为宝贵的投资原则:
- 1. 警惕“增长”的陷阱: CF在危机前实现了惊人的业绩增长,但这是一种由降低标准、放大风险和吹大泡沫驱动的“坏增长”。价值投资者必须穿透增长的表象,去审视增长的来源和可持续性。 问问自己:这种增长是来自于真正的价值创造,还是来自于会计技巧或对风险的豪赌?
- 2. 理解商业模式的核心: 从“发起并持有”到“发起并分销”的转变,是理解CF悲剧的关键。这个转变彻底改变了公司的风险收益结构。如果你无法用简单的语言向一个外行解释清楚一家公司的赚钱方式,那么最好不要投资它。 尤其是金融公司,其业务的复杂性和不透明性往往会隐藏巨大的风险。
- 3. 管理层品质是试金石: 创始人莫兹罗在公司股价高位时,通过行使期权和出售股票套现了数亿美元,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危险信号。一个优秀的管理层应该像公司的长期所有者一样思考和行动,而不是一个只想捞一票就走的短期投机者。 关注高管的薪酬结构、持股情况和过往言行,是评估其品质的重要途径。
- 5. 尊重周期与常识: “房价永远上涨”的神话违背了最基本的经济常识。任何资产的价格都不可能只涨不跌。价值投资要求我们保持理性和独立的思考,对市场中的狂热情绪抱有天然的怀疑。 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并始终坚守自己的安全边际(Margin of Safety),这才是穿越周期的不二法门。
总而言之,Countrywide Financial的故事是一个关于贪婪、欺骗和系统性崩溃的警世恒言。对于每一个希望在投资道路上行稳致远的投资者来说,它都是一个不应被遗忘的、代价高昂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