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lly

凯利公式 (Kelly Criterion),又称“凯利策略”、“凯利方程式”,是由科学家John L. Kelly, Jr.于1956年在Bell Labs任职期间发表的论文中提出的一个著名公式。它最初是为了解决一个关于长途电话线路噪音问题的理论模型,但很快就因其在赌博和投资领域的革命性应用而闻名遐迩。凯利公式的核心作用是,在一个存在概率优势的重复性博弈中,计算出每次下注占总资金的最佳比例,从而实现长期资本复利增长的最大化。对于投资者而言,它提供了一个将“胜率”和“赔率”这两个核心要素转化为具体“仓位”的数学框架,是价值投资中关于仓位管理 (Position Sizing) 的重要理论基石。

凯利公式的起源故事本身就充满传奇色彩,它完美地诠释了“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谚语。 上世纪50年代,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的贝尔实验室里,天才云集。其中一位名叫约翰·凯利的物理学博士,正和他的同事,信息论之父Claude Shannon,研究如何降低长途电话信号中的噪音干扰。凯利发现,赌徒在面对不确定信息(比如赛马情报)时做决策的过程,与通信工程师在充满噪音的信道中恢复原始信号的过程,在数学上惊人地相似。 他将这个想法写成了一篇名为《信息率的新解释》的论文。论文的核心结论是:如果一个赌徒拥有比庄家更多的信息(也就是拥有“优势”或“Edge”),那么他可以通过一个特定的公式来决定每次下注的金额,使得自己的资金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增长,并且从理论上讲,永远不会破产。 这个公式一经发表,立刻在赌徒和投机者中引起了轰动。一位名叫Ed Thorp的数学天才,利用凯利公式和自己发明的算牌法,在拉斯维加斯的二十一点牌桌上大杀四方,最终被各大赌场列入黑名单。后来,索普将这一理论应用于金融市场,创立了史上第一家量化对冲基金,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此,凯利公式正式从赌桌走向了华尔街,成为无数顶尖投资者秘而不宣的“独门武器”。

凯利公式的数学形式并不复杂,其最常见的表达方式如下: f* = (bp - q) / b 让我们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解析这个公式里的每个字母代表什么:

  • f*: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答案——最佳下注比例。它告诉你,每次应该拿出总资金的多大一部分(一个百分比)去下注。
  • p获胜的概率 (Probability of winning)。在抛硬币游戏中,这个概率是50%。在投资中,这是你判断一家公司股价会上涨的概率。
  • q失败的概率 (Probability of losing)。它等于 1 - p。如果获胜概率是60%,那么失败概率就是40%。
  • b赔率 (Odds)。这个概念稍微复杂一点,它指的是“净赔率”,即你赢了能赚多少钱与你输了会亏多少钱的比率。计算公式是:b = 盈利金额 / 亏损金额

为了让大家彻底理解,我们来看一个简化的例子。 假设有人跟你玩一个抛硬币的游戏,规则如下:

  • 硬币并不均匀,出现正面的概率(p)是60%,反面的概率(q)是40%。
  • 你下注猜正面。如果猜对了,你除了拿回本金,还能赢得和本金一样多的钱;如果猜错了,你就输掉本金。
  • 在这种情况下,你的赔率(b)是多少呢?因为赢了赚1元,输了亏1元,所以 b = 1 / 1 = 1。

现在,我们把这些数字代入凯利公式: f* = (1 x 0.6 - 0.4) / 1 f* = (0.6 - 0.4) / 1 f* = 0.2 计算结果是0.2,也就是20%。凯利公式告诉你:在这个游戏中,每次拿出你总资金的20%去下注,是让你的财富实现长期最大化增长的最优策略。 如果你下注太少(比如只下5%),你的资金增长会很慢,错失良机。如果你下注太多(比如下了50%),虽然可能在某几局里赚得盆满钵满,但由于波动性急剧增大,一次失利就可能让你损失惨重,长期来看反而拖累了整体的增长率。而20%,就是那个能完美平衡风险与收益的“黄金分割点”。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投资毕竟不是抛硬幣,公司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我们怎么知道“胜率p”和“赔率b”呢? 这正是凯利公式在投资领域应用的精髓与难点所在,也是它与价值投资理念完美契合的地方。伟大的投资者,如Warren BuffettCharlie Munger,虽然从不公开宣称自己是凯利公式的信徒,但他们的投资决策中处处闪耀着凯利思维的光芒。

  • 胜率 (p) 的估算: 在投资中,胜率p不再是一个精确的数学概率,而是基于深度基本面分析后得出的“置信度”。它来源于你对一家公司商业模式、护城河、管理层、财务状况的理解有多透彻。当你通过研究,认为一家公司被市场严重低估,其内在价值远高于当前股价时,你就获得了概率优势。你的研究越深入,你的“护城河”理论越扎实,你的p值就越高。巴菲特所说的“只投资于自己能理解的‘能力圈’之内”,本质上就是在寻找高p值的投资机会。
  • 赔率 (b) 的估算: 赔率b则与价值投资的核心概念——“安全边际” (Margin of Safety) 息息相关。
    • 盈利空间(潜在上涨空间):这是你估算的公司内在价值与当前市价之间的差距。差距越大,你赢的时候能赚的钱就越多。
    • 亏损空间(潜在下跌空间):这是你为这笔投资设定的止损点,或者在最坏情况下公司价值可能跌到的位置。
    • b = 潜在上涨空间 / 潜在下跌空间。一个拥有巨大安全边际的投资,意味着它的b值非常诱人。比如,你认为一支股票的内在价值是100元,现价是50元,而你认为在最坏情况下它也值40元。那么你的潜在上涨空间是50元(100-50),潜在下跌空间是10元(50-40),赔率b高达 50 / 10 = 5。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赔率。

芒格曾说:“我们成功的诀窍是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情,而不是去解决难题。” 在他看来,那些他能清晰看懂(高p值)、且价格远低于价值(高b值)的投资机会,就是“简单的事情”。当这样的机会出现时,他们会“用一个大桶去接”,也就是重仓下注。这正是凯利思维的体现。

凯利公式是放大优势的利器,但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的优点和潜在的风险。

  • 科学的仓位管理: 它提供了一个理性的、量化的仓位决策框架,帮助投资者克服贪婪与恐惧的人性弱点。市场狂热时,它提醒你不要过度追高;市场恐慌时,它给予你重仓买入便宜资产的勇气。
  • 最大化长期回报: 遵循凯利公式,可以在控制破产风险的前提下,最大化资本的长期几何平均回报率。这是复利效应最强大的助推器。
  • 集中投资的理论依据: 它完美解释了为什么顶尖的价值投资者通常会采取集中投资策略。因为真正符合高p、高b标准的机会凤毛麟角,一旦发现,就应该重仓出击,而不是将资金平均分散在几十个平庸的机会上。
  • “垃圾进,垃圾出” (GIGO): 凯利公式本身是完美的,但它的输出完全依赖于你输入的p和b。如果你过于乐观,高估了胜率和赔率,公式也会毫不留情地建议你押上重注,而这可能直接导致灾难性的亏损。输入的质量决定了输出的质量。
  • 剧烈的波动性: 即使你的估算是准确的,完全按照凯利公式(全凯利)计算出的比例进行投资,你的资产净值也会经历极其剧烈的波动。这种“过山车”式的体验,对绝大多数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是巨大的考验,很容易导致在低谷时因恐惧而放弃策略,前功尽弃。
  • 黑天鹅”风险: 凯利公式假设p和b是已知或可以较为准确估算的。但在现实世界中,总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极端事件(黑天鹅)会发生,它们会瞬间颠覆你所有的前提假设。

为了解决“全凯利”波动性过大的问题,聪明的投资者们发展出了一套实用的应对策略——分数凯利 (Fractional Kelly)。 最常见的就是“半凯利”,即只下注凯利公式建议仓位的一半。比如,公式算出来应该投20%,你实际上只投10%。这样做的好处是:

  • 大幅降低波动: 资产曲线会变得平滑得多,让你更容易坚持下去。
  • 保留大部分收益: 研究表明,采用“半凯利”策略,你大约可以获得“全凯利”策略75%的长期收益,但只需承受其50%的波动性。这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交易。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使用半凯利、四分之一凯利,甚至更低比例的凯利策略,是更稳健和现实的选择。

作为一名普通的价值投资者,你不必每天拿着计算器去精确计算每只股票的凯利比例。凯利公式对我们而言,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思维模型 (Mental Model)

  1. 养成概率思维: 在做任何投资决策前,问问自己:这笔投资的胜率(p)大概是多少?潜在的收益和亏损(b)分别是多少?强迫自己进行量化思考,而不是凭感觉。
  2. 寻找非对称性机会: 真正好的投资机会,都具有“赢了赚大钱,输了亏小钱”的特性,也就是极高的赔率b。这是价值投资寻找“安全边际”的数学化表达。
  3. 把你最好的想法押上重注: 当你经过深入研究,发现了一个确定性极高(p值大)且赔率极好(b值大)的机会时,你应该敢于下重注。这就是巴菲特所说的“当机会来临时,要狠狠地抓住它”。
  4. 永远给自己留有余地: 永远不要All-in!凯利公式的计算结果永远不会是100%(除非p=1,即100%确定盈利),这本身就蕴含了对风险的敬畏。采用分数凯利策略,则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双重保险,确保你能在市场的风浪中活下来。

总而言之,凯利公式不是一个能预测市场的“水晶球”,而是一个帮助你优化决策的“导航仪”。它不能告诉你哪条路是对的,但当你自己判断出一条大概率正确的道路时,它能告诉你应该踩下多深的油门,才能最快、最稳地到达财富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