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hard_thaler

理查德·塞勒

理查德·塞勒(Richard H. Thaler),被誉为“行为经济学之父”,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是一位挑战传统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先驱。塞勒的核心思想在于,现实世界中的人并非时刻保持绝对理性的“经济人”(Econs),而是充满偏见、容易犯错的“普通人”(Humans)。他的研究揭示了系统性的心理偏误如何影响我们的经济决策,尤其是在投资领域。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塞勒的理论不仅是理解市场非理性的透镜,更是审视自身决策、避免常见投资陷阱的“行为说明书”。

在传统的经济学殿堂里,个体被描绘成一个完美的计算器:拥有无穷的计算能力、钢铁般的自制力,并且总能做出最优选择。然而,理查德·塞勒却像个闯入瓷器店的顽童,他不断地提出一些“令人尴尬”的问题:“为什么人们会在暴风雪来临前囤积手电筒,却不愿意为自己的退休生活多存点钱?”这些问题,最终催生了一门全新的学科。

塞勒的学术生涯始于对传统经济学模型的质疑。他发现,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在做决定时,远比理论模型所描述的要“笨拙”得多。他与行为科学领域的巨匠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合作,将心理学洞见引入经济学分析,共同奠定了行为经济学的基础。 他犀利地指出,人类的决策过程充满了各种“非理性”的怪癖。我们的大脑为了节省能量,会走很多捷径,而这些捷径往往会导致系统性的偏差。塞勒的工作就是系统地识别、归纳这些偏差,并分析它们对市场行为产生的深远影响。他让我们认识到,驱动市场的不仅是冰冷的数字和理性的计算,更是人性的贪婪、恐惧、骄傲与懊悔。这恰恰为价值投资提供了心理学层面的坚实支撑,因为价值投资的核心,正是在市场情绪的波动中寻找被错杀的机会。

2017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塞勒,表彰他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评奖委员会的颁奖词言简意赅:“他的贡献在于连接了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分析。” 塞勒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是一位深刻的理论家,更是一位积极的实践者。他与卡斯·桑斯坦(Cass R. Sunstein)合著的畅销书《助推》(Nudge),将行为经济学原理应用到公共政策设计中,帮助人们在养老金储蓄、健康饮食等方面做出更好的选择。对于投资者而言,塞勒的理论同样不是束之高阁的学术成果,而是一套可以直接用于改进投资决策、提升长期回报的实战工具。

对于信奉“价格终将回归价值”的价值投资者来说,理解市场为何会犯错至关重要。塞勒的研究,就像三件强大的“法宝”,帮助我们洞察自己和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行为,从而在投资的漫漫长路上行得更稳、更远。

什么是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是塞勒提出的最著名的概念之一。它指的是人们在心里会不自觉地将财富分门别类,划归到不同的账户中,并对不同账户的钱赋予不同的价值和用途。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 辛苦赚来的工资:存放在“勤劳致富”账户里,每一笔开销都精打细算。
  • 年终奖:存放在“天降横财”账户里,可能会毫不犹豫地用来买一件奢侈品或安排一次昂贵的旅行。
  • 股票投资赚的钱:存放在“风险利润”账户里,人们更倾向于用这笔钱去冒更大的风险,因为感觉“反正不是本金”。

从纯粹理性的角度看,一块钱就是一块钱,无论它来自哪里,其购买力都是完全相同的。但心理账户的存在,让我们对不同来源的钱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消费和投资倾向,这往往会导致非理性的决策。

投资启示:打破账户壁垒,实现整体最优

心理账户对投资的危害是巨大的。它可能让你:

  • 风险错配:用“利润”账户里的钱去追逐高风险的“妖股”,而将“养老金”账户里的钱过度保守地配置,忽视了整体投资组合的风险收益平衡。
  • 忽视机会成本:固守着一个亏损的投资(“本金”账户),迟迟不愿卖出,却没有想过将这笔资金解放出来,投向更有潜力的资产。
  • 消费扭曲:一边为信用卡账单支付高昂的利息,一边却将一大笔现金安稳地放在低收益的银行存款里,因为前者是“消费”账户,后者是“储蓄”账户。

价值投资者的行动指南:

  • 全局视角:养成定期审视自己全部资产的习惯,包括股票、基金、房产、现金等。将它们视为一个统一的投资组合,而不是互不相关的“小金库”。
  • 统一标准:无论是本金还是利润,都应该用同样严格的投资标准去衡量。一笔投资是否值得,应该取决于其未来的基本面内在价值,而不是这笔钱的“出身”。
  • 优化资产配置:根据你总体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长期财务目标,来规划整个投资组合的资产配置,而不是根据某个“心理账户”的心情来做决定。

塞勒敏锐地观察到,人们在面对持有资产时,会表现出两种非常顽固的心理偏见,它们是许多投资悲剧的根源。

“我的”就是最好的?——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指的是对于同样一件东西,一旦我们拥有了它,我们对它的估值就会远高于我们尚未拥有它的时候。 简单来说,“我家的孩子”总是看起来更可爱。 在投资中,禀赋效应表现为:一旦你买入一只股票,你就会不自觉地“爱上它”。你会更倾向于关注支持你决策的利好消息,而忽略或轻视利空信息。当别人质疑这只股票时,你可能会感觉受到了人身攻击。这种情感上的依恋,让你很难客观地评估这只股票的真实价值,从而错过了最佳的卖出时机。

卖盈持亏的“坏习惯”——处置效应

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是禀赋效应在股票交易中的具体体现。它指的是投资者倾向于过早地卖出正在上涨的股票(兑现盈利),却长期持有正在下跌的股票(避免承认亏损)。 这背后的心理动机是:

  • 卖出盈利股:带来“骄傲”和“成就感”,能让你向家人朋友炫耀自己的“英明决策”。
  • 持有亏损股:只要不卖出,账面上的亏损就不是真实的亏损,可以避免“懊悔”和“承认失败”的痛苦。这本质上是一种沉没成本谬误。

这种“截断利润,让亏损奔跑”的行为,完全违背了“让利润奔跑,及时止损”的投资金科玉律。它会导致你的投资组合里,最终塞满了表现不佳的“僵尸股”,而那些本可以带来丰厚回报的优质资产,却早已被你过早地收割了。

投资启示:建立客观的卖出纪律

传奇投资家本杰明·格雷厄姆曾说:“投资成功的秘诀在于安全边际。”而情绪化的持有和卖出,恰恰是安全边际最大的敌人。 价值投资者的行动指南:

  • 投资日志:写下你买入每一只股票的理由,包括你对它估值的核心逻辑和关键假设。定期回顾,如果当初买入的理由已经不复存在或被证伪,就应该果断卖出,无论此时是盈利还是亏损。
  • 设定卖出原则:在买入之前,就想好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卖出。例如:
    1. 股价达到或显著超过了你预估的内在价值。
    2. 公司基本面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恶化。
    3. 出现了更具吸引力的投资机会。
  • 反向思考:定期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今天没有持有这只股票,我还会用现在的价格买入它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也许就是时候和它说再见了。

塞勒和他的合作者通过研究发现,市场并非总是有效的。特别是,投资者对于意外和戏剧性的新闻事件,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过度反应”。

市场先生的情绪波动

当一家公司发布了远超预期的坏消息(如盈利暴跌、产品失败)时,市场参与者会陷入恐慌,抛售股票,导致其股价在短期内跌幅远超其基本面恶化的程度。相反,对于突如其来的好消息,市场又会过度乐观,将其股价推向不合理的高度。 塞勒的研究证实,这种过度反应存在一种可预测的模式:在过去3到5年内表现最差的一组股票(“输家组合”),在未来3到5年内,其回报率往往会系统性地跑赢过去表现最好的一组股票(“赢家组合”)。这正是因为市场对“输家”的过度悲观和对“赢家”的过度乐观,最终都会向均值回归。

投资启示:逆向投资的心理学基础

塞勒的“过度反应”假说,为逆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坚实的心理学基础。它完美地诠释了格雷厄姆笔下那位情绪不稳定的商业伙伴——“市场先生”(Mr. Market)的行为模式。 市场先生每天都会给你一个报价,有时他兴高采烈,报出一个高得离谱的价格;有时他垂头丧气,报出一个低得可笑的价格。价值投资者的工作,不是被他的情绪所感染,而是在他沮丧、恐慌、非理性地抛售优质资产时,冷静地发现机会,以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 价值投资者的行动指南:

  • 关注坏消息:当市场出现恐慌,或者某家公司、某个行业遭遇“黑天鹅”事件时,不要随波逐流。这恰恰是价值投资者应该开始做功课的时候。
  • 独立判断:深入研究那些被市场抛弃的公司,分析导致股价大跌的原因是暂时性的困难,还是永久性的价值毁灭。如果仅仅是市场情绪的过度反应,那么一个绝佳的买点可能已经出现。
  • 保持耐心:利用市场过度反应进行投资,需要极大的耐心。因为价格从被低估到回归价值,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你必须坚信自己的分析,并能忍受短期内股价的继续下跌或横盘。

认识到自身的非理性是第一步,但更关键的是如何克服它。塞勒的“助推”理论,教我们如何通过巧妙地设计环境(即“选择架构”),来引导自己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而不是依赖于脆弱的意志力。

作为一名投资者,你可以主动为自己设计一些“助推”机制,让自己更容易地坚持价值投资的原则。

自动化投资

  • 设置定投计划:采用美元成本平均法,每月或每周自动买入指数基金或你看好的公司。这能有效克服你“择时”的冲动和拖延症,强迫你在市场低迷时也能坚持买入,积累廉价筹码。

建立投资清单(Checklist)

  • 模仿查理·芒格:在做出任何重大的买卖决策之前,强制自己过一遍预设的投资清单。清单可以包括:
    1. 这家公司的商业模式我理解吗?
    2. 它是否有宽阔的“护城河”?
    3. 目前的价格是否提供了足够的安全边际?
    4. 我是否考虑了可能存在的风险?
    5. 这个决策是否受到了某种情绪偏见(如贪婪、恐惧、禀赋效应)的影响?

寻求外部约束

  • 寻找投资伙伴:找到一位同样信奉价值投资、理性客观的朋友,定期交流投资想法。一个好的伙伴能像一面镜子,帮你照出决策中的盲点和偏见。
  • 写下投资原则:将你的核心投资理念和纪律白纸黑字地写下来,贴在电脑前。在市场剧烈波动、你心烦意乱时,重读这些原则,能帮助你回归理性。

理查德·塞勒的贡献是革命性的。他没有将非理性行为视为投资道路上的偶然失误,而是将其揭示为根植于人性的系统性偏差。他像一位医生,不仅诊断出了困扰投资者的种种“行为病症”,还开出了切实可行的“药方”。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市场,而是镜子里的自己。塞勒的智慧,正是帮助我们认清这个“敌人”的强大武器。通过理解并应用他的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驾驭自己的情绪,避开常见的认知陷阱,在充满非理性的市场中,始终坚守理性的航道,最终驶向财务自由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