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ad Tenev

弗拉基米尔·特内夫(Vladimir Tenev),通常被称为Vlad Tenev,是美国金融科技公司Robinhood Markets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他被视为一位极具争议的“颠覆者”。支持者称颂他通过“零佣金”交易模式,举起了“金融民主化”的大旗,让数百万普通人,特别是年轻人,得以踏入投资世界的大门。然而,在批评者眼中,他和他所创造的平台,通过游戏化的界面和鼓励投机行为的商业模式,将严肃的投资变成了一场危险的赌博。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Vlad Tenev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硅谷创业神话的样本,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在技术浪潮下,现代投资世界中的种种诱惑、陷阱与深刻教训。

Vlad Tenev的人生轨迹是一条典型的美国梦叙事。1987年,他出生于保加利亚,四岁时随家人移民美国。他的父母都是世界银行的雇员,优良的家庭环境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基础。Tenev展现出了在数学领域的过人天赋,最终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数学,并在此期间结识了他未来的创业伙伴——拜朱·巴特(Baiju Bhatt)。 有趣的是,在创立Robinhood,宣称要为“普通人”(the little guy)服务之前,Tenev和Bhatt的创业方向是为华尔街的“精英”服务。他们先后创办了两家公司,Celeris和Chronos Research,主营业务是为对冲基金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开发高频交易(HFT)软件。这段经历让他们深刻理解了金融市场的内部运作机制,也看到了传统券商向普通投资者收取的高昂佣金与机构投资者所享受的低成本服务之间的巨大鸿沟。正是这段“为富人服务”的经历,讽刺地为他们日后“劫富济贫”的创业故事埋下了伏笔。

Robinhood的官方创业故事极具传奇色彩。据说,2011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给了Tenev和Bhatt灵感。他们看到无数民众走上街头,抗议金融系统的不公,这让他们意识到,金融世界需要一场变革。他们决心打造一个平台,让任何人,无论贫富,都能以零成本参与股票市场。

Robinhood的横空出世,其最核心、最具颠覆性的创新就是零佣金(Zero Commission)交易。在它之前,普通投资者每次买卖股票,都需要向券商支付一笔5到10美元不等的佣金。这笔费用对于小额投资者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无形中提高了投资的门槛。 Robinhood彻底打破了这一规则。通过一个设计简洁、操作流畅的手机App,用户可以免费买卖股票、ETF和加密货币。这种模式迅速吸引了大量此前被传统券商拒之门外的年轻投资者。投资,这个曾经听起来复杂又昂贵的名词,突然变得像在手机上点外卖一样简单和便宜。这种“金融民主化”的口号,让Robinhood在几年内迅速成长为拥有数千万用户的金融巨头。

除了零佣金,Robinhood成功的另一秘诀在于其产品的游戏化设计(Gamification)。它的用户界面色彩鲜艳,操作反馈及时。当用户完成一笔交易时,屏幕上会像游戏通关一样撒下五彩纸屑以示庆祝。这种设计极大地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和满足感,但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批评者认为,Tenev领导的Robinhood有意模糊了投资与赌博的界限。投资本应是一个基于深度研究、理性决策和长期持有的严肃过程。而游戏化的设计,却在潜意识中鼓励用户进行频繁、冲动的短线交易,追逐市场的短期波动,这与审慎的投资原则背道而驰。

随着Robinhood的急速扩张,其商业模式的阴暗面和潜在风险也逐渐暴露在公众视野中,将Vlad Tenev本人推上了风口浪尖。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古老的谚语在金融世界里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Robinhood虽然不向用户收取佣金,但它必须有收入来源。其最主要的收入模式,就是备受争议的订单流支付 (Payment for Order Flow, PFOF)。 简单来说,当用户在Robinhood上下达一个买卖订单时,Robinhood并不直接将这个订单发送到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等公开市场,而是将其打包卖给一些大型的做市商(Market Makers),例如Citadel Securities。这些做市商通过在买卖报价之间赚取微小的价差(spread)来获利,然后分一部分利润给Robinhood作为回报。 这种模式存在着天然的利益冲突。Robinhood的客户是做市商,而非平台上的交易者。它的首要目标变成了将订单卖给出价最高的做市商,而不是为用户寻找到最优的成交价格。尽管差价可能微乎其微,但积少成多,对于数千万用户和海量交易而言,这意味着一笔巨额的隐性成本。传奇投资家、沃伦·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曾多次公开炮轰PFOF模式,称其为“肮脏的钱”,并批评Robinhood“通过引诱小投资者进行投机来赚钱”。

将Vlad Tenev和Robinhood彻底钉在“耻辱柱”上的,是2021年初爆发的游戏驿站轧空事件(GameStop Short Squeeze)。 当时,在社交平台Reddit的r/wallstreetbets板块上,大量散户投资者集结起来,集体买入游戏驿站(GameStop,代码GME)等被华尔街对冲基金严重做空的股票,导致这些股票价格暴涨,上演了一场史诗级的“散户逼空机构”大戏。Robinhood正是这场运动中散户们最主要的“武器”。 然而,在逼空大战最激烈的时候,Vlad Tenev领导的Robinhood却突然宣布,限制用户买入GME等模因股票(Meme Stocks),只允许卖出。这一行为被广泛解读为“拔网线”,即在关键时刻剥夺了散户的交易权利,以保护蒙受巨额亏损的对冲基金。一时间,舆论哗然,“金融民主化”的口号变成了最大的讽刺。 尽管Tenev在随后的美国国会听证会上辩称,限制交易是因为交易量激增,导致其上游的清算机构(如美国证券存管结算公司 NSCC)向Robinhood提出了天价的保证金要求,公司资金不足,被迫采取限制措施以控制风险。但这一解释并未能完全平息公众的愤怒。这一事件暴露了Robinhood在极端市场环境下的脆弱性,也让其“为小人物服务”的品牌形象彻底崩塌。

对于信奉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来说,Vlad Tenev和Robinhood的故事堪称一本完美的教科书,它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揭示了价值投资者需要时刻警惕的几大原则。

警惕“免费”的诱惑

Robinhood的崛起告诉我们,任何看似“免费”的服务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更昂贵的代价。PFOF模式就是最好的例子。价值投资者必须具备怀疑精神,深入探究一家公司商业模式的核心。当你无法清晰地指出服务提供商是如何赚钱的时候,那么你很可能就是那个被“卖掉”的商品。在投资中,透明的、可预见的成本(如低费率指数基金的管理费)远比那些隐藏在复杂结构下的隐性成本更值得信赖。

区分工具与理念

不可否认,Robinhood这样的工具极大地降低了参与市场的门槛,这本身并非坏事。然而,工具是中性的,关键在于使用者背后的投资理念。Tenev所创造的平台,其产品设计和营销叙事,无时无刻不在传递一种“交易致富”的投机理念,而非“价值投资”的财富积累哲学。价值投资者可以使用任何低成本的券商工具,但绝不能被工具所绑架,更不能让工具的设计反过来塑造自己的投资行为。投资的成功,源于正确的理念,而非最酷炫的App。

坚守能力圈与独立思考

游戏驿站事件是一次典型的由群体情绪驱动的投机狂潮。无数参与者购买GME的理由,并非基于对公司基本面——即其内在商业价值的深入分析,而是基于一种“击鼓传花”式的博弈心态,以及对“战胜华尔街”这一叙事的热情。这恰恰是本杰明·格雷厄姆所告诫的,要将“投机”与“投资”严格区分开。价值投资者必须坚守自己的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只投资于自己能够深刻理解的生意,并进行彻底的独立研究,形成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盲从于社交媒体上的喧嚣。

关注长期价值,而非短期波动

Vlad Tenev和Robinhood所代表的文化,本质上是对市场短期波动的极致关注。 confetti庆祝的是一次成功的“交易”,而不是一次基于对企业长期价值判断的“投资”。这与价值投资的核心思想——将购买股票视为购买一家公司的一部分,并致力于分享其长期的成长价值——截然相反。价值投资的精髓在于忽略市场的每日噪音,专注分析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护城河和管理层,并以低于其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的价格,留出足够的安全边际(Margin of Safety)买入。 总而言之,Vlad Tenev是一位划时代的创业者,他深刻地改变了零售投资行业的生态。然而,他所倡导的“金融民主化”,最终呈现出的却更像是一场“投机狂欢的普及化”。对于每一个立志于通过价值投资实现长期财务目标的普通投资者来说,Tenev的故事是一个强有力的提醒:在通往财富的道路上,捷径往往是最远的路。真正的坦途,永远是纪律、耐心和基于深刻理解的理性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