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页面过去修订反向链接回到顶部 本页面只读。您可以查看源文件,但不能更改它。如果您觉得这是系统错误,请联系管理员。 ======Freddie Mac====== Freddie Mac(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oration, FHLMC),中文全称为“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是美国一家由国会创建的[[政府支持企业]](Government-Sponsored Enterprise, GSE)。您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巨大的“房贷中转站”。它的核心业务是从银行等贷款机构手中购买[[抵押贷款]],然后将这些贷款打包成[[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MBS),再卖给全球的投资者。通过这种方式,房地美为美国的[[二级抵押贷款市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资金,使得银行有更多的钱放贷给购房者,从而降低了购房门槛,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它与[[房利美]](Fannie Mae)并称为“两房”,是理解美国房地产金融体系的关键角色。 ===== 房地美的“生意经”:它是如何运作的? ===== 房地美的商业模式就像一条高效的金融管道,连接着购房者和资本市场。整个流程可以简化为几个步骤: - **第一步:收购贷款。** 银行和信用合作社等//一级市场//的贷款机构向购房者发放贷款后,可以将这些符合房地美标准的抵押贷款卖给它。这让银行能迅速回笼资金,去发放更多的贷款。 - **第二步:打包成证券。** 房地美将收购来的成千上万笔抵押贷款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资产池。然后,它以这个资产池为基础,发行标准化的、可交易的证券,也就是MBS。 - **第三步:出售并担保。** 房地美将这些MBS出售给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共同基金乃至外国政府等各类投资者。最关键的是,房地美为这些证券提供[[信用担保]],承诺无论最初的购房者是否按时还款,MBS的投资者都能准时收到本金和利息。 - **第四步:赚取担保费。** 作为提供担保的报酬,房地美会向贷款方收取一笔担保费(Guarantee Fee, or G-fee)。这笔看似微薄的费用,在数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总额上累积起来,就构成了它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 “大到不能倒”的烦恼与启示 ===== 房地美最著名的“高光”时刻,也是它最黑暗的时刻,无疑是2008年的[[次贷危机]]。 由于其特殊的GSE身份,市场普遍认为它背后有美国政府的隐性[[政府担保]]。这种“出事了政府会兜底”的预期,导致房地美能够以极低的成本融资,并驱使其为了追求利润而放松了信贷标准,大量购买和担保了风险较高的[[次级抵押贷款]]。 当房地产泡沫破裂,大规模的贷款违约潮来临时,房地美和房利美瞬间陷入了巨大的亏损,濒临破产。由于它们在美国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其倒闭将引发灾难性的[[系统性风险]]。为了避免整个金融体系崩溃,美国政府于2008年9月被迫出手,对“两房”实施了[[政府接管]](Conservatorship)。 **投资启示:** 这个故事深刻地告诉我们,“大到不能倒”的另一面往往是“风险大到看不透”。隐性的政府支持会扭曲风险定价,诱使企业过度冒险。对于投资者而言,看似稳如泰山的靠山,有时恰恰是最大的风险来源。正如沃伦·[[巴菲特]]的名言://“只有当潮水退去时,你才会知道谁在裸泳。”// ===== 价值投资者的透视镜 ===== 从价值投资的角度看,房地美是一个极具警示意义的复杂案例。普通投资者在考虑投资这类公司时,需要看透以下几点: * **复杂的“混血”身份:** 房地美既非纯粹的私营企业,也非完全的政府机构。这种独特的地位使其陷入一种永久的利益冲突之中——它既要为股东创造利润,又要完成政府赋予的促进住房市场的公共政策目标。这种“双重任务”使得其经营目标模糊不清,公司治理复杂,其命运很大程度上由政治风向决定,而非商业逻辑。 * **盈利归属权的迷雾:** 在2008年被政府接管后,美国财政部曾一度实施“净值横扫”(Net Worth Sweep),将房地美几乎全部的利润收归国有,这使得其普通股股东的权益被严重稀释。尽管该政策后来有所调整,但这一历史表明,投资房地美无异于一场政策豪赌。其盈利能力和最终的价值归属,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这对于追求确定性的价值投资者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 **巴菲特的警示:** 股神巴菲特早在2000年就清空了房地美的股票。他后来的解释是,他无法理解其财务报表,并对管理层为追求两位数增长而承担的巨大风险感到不安。这完美地诠释了价值投资的核心原则——**坚守自己的[[能力圈]]**。如果连巴菲特都认为一家公司复杂到难以理解,普通投资者更应该主动远离。 **最终启示:** 房地美是典型的“太难了”投资标的。它的股价波动更多地反映了市场对监管政策和法律诉讼的预期,而非其内在的商业价值。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与其把宝贵的时间和资本投入到这种依赖政治博弈的公司上,远不如去寻找那些业务简单、管理层诚信、未来现金流可预测的优质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