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页面过去修订反向链接回到顶部 本页面只读。您可以查看源文件,但不能更改它。如果您觉得这是系统错误,请联系管理员。 ======King Camp Gillette====== [[King Camp Gillette]] (1855-1932),全名金·坎普·吉列,是美国发明家、商人,以及大名鼎鼎的[[吉列安全剃刀公司]] (Gillette Safety Razor Company) 的创始人。不过,在《投资大辞典》里,我们不只把他看作一位“剃须刀大王”。他更是一位商业模式的革命者,其首创的“[[刀架与刀片]]”模式(Razor and Blades Model),至今仍是商学院和价值投资者津津乐道的经典案例。这个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以极低的价格(甚至亏本)销售一个耐用的主体产品(刀架),以“引诱”消费者进入其产品生态,然后通过持续销售与之配套的、高利润的消耗品(刀片)来赚取长期、稳定且丰厚的利润。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吉列的故事是一堂关于理解商业模式、挖掘[[经济护城河]]以及洞察长期客户价值的必修课。 ===== 剃须刀大王的发明与窘境 ===== 在成为家喻户晓的企业家之前,吉列只是一名奔波于各地的普通推销员。命运的转折点,源于他老板的一句不经意的建议。他的老板是瓶盖发明者,他告诉吉列:“金,你应该发明一种人们用完就扔掉的东西,这样他们就会不断地回来找你。”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击中了吉列。在一次清晨刮胡子时,他对着那把需要反复打磨、既费时又危险的老式剃刀,灵感迸发:为什么不能发明一种刀片,用钝了就扔掉,换上新的呢?这个想法在今天看来平平无奇,但在19世纪末,却是一个颠覆性的创举。 然而,从一个绝妙的点子到成功的产品,中间隔着一条“绝望之谷”。吉列兴冲冲地拿着他的设计图去咨询金属专家,得到的却是无情的嘲讽。所有人都告诉他,要制造出那么薄、那么锋利、成本又足够低廉的一次性钢制刀片,是“天方夜谭”。在随后的6年里,吉列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四处碰壁,一度陷入绝望。 幸运的是,他最终遇到了一位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天才机械师——[[William Emery Nickerson]]。两人一拍即合,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在1901年攻克了刀片生产的技术难关,吉列安全剃刀公司正式成立。但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 “刀架与刀片”:一个商业模式的诞生 ===== 1903年,是吉列公司产品正式销售的第一年,成绩惨不忍睹:全年只卖出了51个剃须刀架和168片刀片。当时一套剃须刀售价高达5美元,相当于当时许多工人一周的薪水,高昂的价格让消费者望而却步。公司再次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正是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吉列展现了他作为商业天才的另一面。他意识到,**问题不在产品,而在销售策略**。于是,一个后来被无数公司模仿的伟大商业模式——“刀架与刀片”模式——横空出世。 ==== 锁定客户的“诱饵”与“鱼钩” ==== 吉列做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亏本卖刀架,甚至免费送!** * **诱饵(Bait):剃须刀架。** 吉列不再指望通过销售刀架来赚钱。他开始与银行、咖啡公司、口香糖品牌等进行大规模合作,将他的剃须刀架作为赠品,随对方的产品一同送给消费者。比如,在银行开个新账户,就能免费领一套吉列剃须刀。一时间,数百万个精美的剃须刀架通过这种方式,进入了千家万户的洗手间。这步棋的唯一目的,就是不计成本地抢占用户。 * **鱼钩(Hook):一次性刀片。** 这才是真正的利润中心。一旦你拥有了吉列的刀架,你就被“钩住”了。因为它的设计是独特的,你只能购买吉列生产的专用刀片才能与之匹配。这些刀片的制造成本极低,但售价却能保证极高的[[利润率]]。消费者一旦习惯了这种便捷的剃须体验,就会源源不断地购买刀片,为吉列公司带来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这个模式的威力很快就显现出来。到了1908年,公司的刀片销量已经飙升至每年数百万片。一战期间,吉列与美国政府达成协议,为数百万奔赴欧洲战场的士兵提供剃须刀套装,战后,这些士兵都成了吉列最忠实的客户。吉列公司也因此从一家濒临倒闭的小作坊,一跃成为行业巨头。 这个模式就像一台“印钞机”,其精髓在于**通过牺牲前端利润来获取后端用户的终身价值**。我们身边充满了这种模式的影子: * **打印机与墨盒:** 打印机卖得非常便宜,但厂商真正的利润来自于你必须持续购买的昂贵原装墨盒。 * **游戏机与游戏软件:** [[索尼]]和[[微软]]在销售游戏主机时常常是亏本的,但它们通过销售游戏软件和收取平台服务费来赚取巨额利润。 * **[[亚马逊]]的Kindle电子阅读器:** 硬件本身利润微薄,但它锁定用户在亚马逊的电子书商店里持续消费。 * **[[客优绿]](Keurig)的咖啡机:** 廉价的咖啡机让你离不开它昂贵的K-Cup咖啡胶囊。 ===== 给价值投资者的启示 ===== 吉列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有趣的商业传奇,它为我们价值投资者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洞察。在分析一家公司时,我们可以从吉列的成功中提炼出几个关键的思考框架。 ==== 寻找“刀架与刀片”模式的公司 ==== 作为投资者,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到那些拥有卓越商业模式的公司。当你研究一家企业时,不要仅仅被其光鲜亮丽的主打产品所迷惑,更要深入挖掘它的盈利模式。 你可以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 //这家公司是如何赚钱的?是一次性买卖,还是有持续的、重复的收入来源?// * //它的客户黏性高吗?用户从它的产品或服务迁移到竞争对手那里,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即[[转换成本]])?// * //公司是否在通过某个低利润甚至免费的产品或服务,来锁定用户,并从后续的消费中获利?// 拥有“刀架与刀片”模式的公司,往往具备产生稳定、可预测现金流的超凡能力。这种模式本身就构筑了一道又深又宽的[[经济护城河]],是[[沃伦·巴菲特]]最钟爱的那类企业。例如,今天的软件即服务(SaaS)公司,如[[Adobe]]或[[微软]]的Office 365,就是这一模式在数字时代的完美变体。你按月或按年支付订阅费(相当于买刀片),从而获得软件的使用权(相当于用刀架)。 ==== “护城河”比一时的利润更重要 ==== 吉列在创业初期,如果只看财务报表,那简直是一场灾难——卖刀架卖得越多,亏得越多。一个目光短浅的投资者,很可能会在那个时候弃船而逃。 然而,吉列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理解**建立竞争优势比追求短期利润更重要**。他在用暂时的亏损,去构建一个无人能及的商业帝国,是在“挖一条竞争对手无法跨越的护城河”。 这给价值投资者的启示是:**要学会用企业主的眼光看问题,而不仅仅是股票交易者的眼光**。华尔街痴迷于季报,但真正的价值在于商业模式的持久性。一家公司如果为了打造长期的、坚不可摧的竞争壁垒而战略性地牺牲短期利润,这非但不是坏事,反而可能是其卓越管理和长远眼光的体现。 ==== 品牌的力量与无形资产 ==== 吉列还有一个常常被忽视的天才之举:他把自己的肖像和签名印在了每一份产品包装上。在那个年代,这是一种绝佳的品牌塑造方式。它向消费者传递了一种强烈的个人承诺和品质保证。 久而久之,“吉列”这个名字就等同于“安全、便捷的剃须体验”。这种品牌认知,是一种极其强大的[[无形资产]]。它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了一道心理防线,当他们需要买刀片时,会下意识地选择那个熟悉、可信赖的品牌,而不是去尝试一个陌生的、廉价的替代品。 [[沃伦·巴菲特]]对[[可口可乐]]、[[喜诗糖果]](See's Candies)这类拥有强大品牌的公司情有独钟,正是因为品牌本身就是一道强大的[[经济护城河]]。它能带来定价权和客户忠诚度。作为投资者,在评估一家公司时,不仅要看它的有形资产(厂房、设备),更要评估其无形资产(品牌、专利、商誉)的价值。 ==== Gillette的晚年与投资警示 ==== 最后,吉列本人的结局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警示。尽管他在商业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但他的晚年却并不如意。他痴迷于一个名为“人类漂移”(The Human Drift)的乌托邦式社会构想,并为此投入了大量财富,结果血本无归。再加上1929年的股市大崩盘,这位商业巨子最终几乎失去了所有财产。 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两个重要的投资原则: - **坚守你的[[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 吉列是经营剃刀生意的天才,但这不代表他也是一位投资天才。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进行投资时,往往会犯下致命的错误。 - **永远不要让情绪和理想主义绑架你的投资决策。** 投资需要的是冷静的分析和对商业基本面的理性判断,而不是基于一厢情愿的宏大叙事。这恰好印证了另一位投资大师[[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教诲:投资成功的秘诀在于安全边际和理性。 总而言之,King Camp Gillette不仅为全世界男士带来了更舒适的剃须体验,更为我们所有投资者上了一堂关于商业模式、护城河与投资智慧的永恒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