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保证
一般保证 (General Guarantee) 这是一种相对“客气”的保证。当保证人提供一般保证时,他/她就像一位替补队员,只有在主力队员(即债务人)确实无法上场(即无法偿还债务)后,才需要他/她登场。具体来说,债权人必须先通过法律程序向债务人追讨,并且在强制执行了债务人所有财产后,仍然无法收回欠款时,才能要求一般保证人承担责任。这种保证方式赋予了保证人一项强大的“盾牌”——先诉抗辩权,让他可以理直气气壮地对债权人说:“请先告他,榨干他,再来找我。”
“先告状,后找我”的艺术
想象一下,你的朋友小王创业,向老张借了10万元,你出于义气,同意为小王做担保。这时,担保的方式就至关重要了。 如果你们在合同里写明是“一般保证”,这就意味着你获得了一个法律上的“缓冲垫”。将来如果小王还不上钱,老张不能直接来找你要。他必须先走完一套“标准流程”:
- 第一步:起诉小王。 老张得先去法院告小王,拿到一份胜诉判决。
- 第二步:申请强制执行。 判决生效后,如果小王还是不还钱,老张得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查封、拍卖小王的房子、车子、存款等所有能找到的财产。
- 第三步:执行不能。 只有当法院确认,小王的财产已经全部用来还债,但依然不够还清10万元时,老张才能拿着法院的证明,转过头来找你,让你支付剩下的差额。
这个“必须先告主债务人”的权利,就是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 与此相对的是连带责任保证。如果当时你们约定的是连带责任,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老张可以直接跳过小王,上来就找你要钱,或者把你们俩一起告上法庭。对他来说,谁的口袋更深,谁更容易要到钱,他就找谁。显然,作为保证人,一般保证的风险要小得多。
投资者如何看穿“保证”
识别合同中的“保证”类型
一份保证合同的价值,首先取决于它的类型。一般保证对债权人(投资者)来说,实现权利的程序更复杂,时间更长,因此其保障力度相对较弱。
- 仔细阅读合同: 务必在投资前,找到保证条款,看清楚写的是“一般保证”还是“连带责任保证”。一词之差,天壤之别。
- 注意默认规则: 根据中国的《民法典》,如果保证合同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那么法律会推定为一般保证。这虽然是保护保证人的一项规则,但专业的金融机构在设计产品时,几乎总会明确要求提供方签署“连带责任保证”,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
评估保证人的“真金白银”
无论是哪种保证,它的最终价值都取决于保证人自身的实力。一个来自“泥菩萨”的保证,不过是一纸空文。
- 对保证人做尽职调查: 保证是谁?是实力雄厚的上市公司,是地方政府平台,还是另一家自身难保的关联公司?投资者需要像分析投资标的本身一样,去分析保证人的财务状况。
- 关注核心财务指标: 查看保证人的资产负债表,了解其资产规模、负债水平和现金流情况。一个高负债、低现金流的保证人,其保证承诺的可信度就要大打折扣。
- 警惕“关联担保”: 在一个集团内部,子公司之间互相担保非常常见。当整个行业或集团陷入困境时,这种“左手保右手”的模式往往会失效,形成火烧连营的局面。
投资启示:一份保证承诺,是投资的安全网,但绝不是进入“无风险”投资的门票。价值投资者不仅要看懂承诺的法律内涵(一般保证 vs. 连带责任保证),更要穿透纸面,评估承诺背后保证人的真实偿付能力。一个强大的保证人提供的连带责任保证,才是最坚实的安全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