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银行
三菱银行 (Mitsubishi Bank)。这艘曾经被誉为日本金融界“永不沉没的战舰”,是旧三菱财阀 (Mitsubishi Zaibatsu)和战后经连会 (Keiretsu)体系的绝对核心。它的故事,就是一部浓缩的日本现代经济史——从战后的奇迹般崛起,到泡沫经济 (Bubble Economy)时代的癫狂,再到泡沫破裂后“失去的二十年 (Lost Decades)”中的挣扎与重组。对于价值投资者 (Value Investor)而言,三菱银行的兴衰史堪称一部教科书级的案例,它用真金白银的代价,深刻诠释了什么是“大到不能倒”的幻觉、护城河 (Moat)的动态变化以及“在错误的价格买入优秀公司”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如今,它的血脉流淌在世界最大的金融集团之一——三菱UFJ金融集团(MUFG)之中。
“永不沉没的战舰”?一个帝国的侧影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三菱银行的名字就是“强大”、“稳定”和“信誉”的同义词。要理解它的地位,就必须理解日本独特的经济结构。
财阀的金融心脏
三菱银行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三菱集团 (Mitsubishi Group),这个由岩崎弥太郎创立的商业帝国,是日本最强大的财阀 (Zaibatsu)之一。财阀是一种以家族为中心,通过控股公司控制银行、贸易公司、重工业等多元化业务的庞大联合体。而银行,正是这个联合体的心脏。 二战后,虽然旧财阀被解散,但其精神和结构以一种更松散的形式——“经连会 (Keiretsu)”——得以延续。在三菱的经连会体系中,三菱银行扮演了“主银行制度 (Main Bank System)”下的核心角色。这是一种奇特的共生关系:
- 资金供给者: 三菱银行为集团内的兄弟公司,如三菱重工、三菱商事等,提供稳定且廉价的贷款。
- 大股东: 通过复杂的株式持ち合い (Cross-shareholding)(交叉持股),银行和集团内公司互相持有对方的股份,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稳定股权结构,能有效抵御外部的恶意收购。
- “老大哥”: 当集团内公司陷入困境时,三菱银行会挺身而出,提供财务支持、派遣管理人员,甚至主导重组,扮演着最后拯救者的角色。
这种模式在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发挥了巨大作用,它为企业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资本,让它们可以专注于技术研发和市场扩张,而不必过分担心短期股价波动。从投资角度看,这构建了一道看似坚不可摧的护城河。三菱银行不仅拥有庞大的客户基础和资金实力,更重要的是,它与日本最核心的工业巨头深度绑定,一荣俱荣,一损……真的能一损俱损吗?当时的人们并不这么认为。
泡沫时代的狂欢与迷失
进入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了史无前例的泡沫时代。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极度乐观的国民情绪推动下,股价和地价被吹上了天。一个流传甚广的段子是,仅东京皇居脚下的土地价格,就超过了整个美国加州所有房地产的总和。 三菱银行在这场狂欢中,既是弄潮儿,也是核心引擎。作为主银行,它向房地产和股市释放了天量贷款。银行的股价也随之飙升,市值一度位居全球上市公司前列。对于当时的投资者来说,买入三菱银行的股票,就像是买入了“日本国运”本身,是一种信仰,几乎不可能亏钱。 然而,这种建立在沙滩上的楼阁,恰恰是投资中最危险的陷阱。当市场陷入集体性非理性时,再稳固的“战舰”也会被巨浪吞噬。正如《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 (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一书所揭示的,当所有人都在讲同一个“必胜”的故事时,往往就是风险最大的时刻。
泡沫破裂:价值投资者的警示录
1990年,泡沫轰然破裂。日经指数从近40000点的顶峰开始断崖式下跌,房地产市场也陷入了长达二十多年的熊市。三菱银行这艘“不沉战舰”,迎头撞上了冰山。
当“大到不能倒”成为诅咒
泡沫破裂后,留给银行的是一地鸡毛——堆积如山的不良贷款 (Non-performing loans)(简称NPLs)。那些曾经以高得离谱的土地和股票为抵押的贷款,如今其抵押物价值缩水了70%、80%甚至更多,借款人根本无力偿还。 三菱银行的股价也从云端跌入谷底,从高点下跌超过90%,给那些在巅峰时期买入的投资者造成了永久性的资本损失。这正是投资大师本杰明·格雷厄姆 (Benjamin Graham)反复强调的“安全边际 (Margin of Safety)”的反面教材。一家伟大的公司,如果买入价格过高,同样是一笔糟糕的投资。“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或许能让银行在系统性危机中免于破产,但它无法保护投资者的钱包免于缩水。对投资者来说,没有哪家公司是“大到不能亏”的。
“僵尸银行”与失去的二十年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曾经作为优势的主银行制度和交叉持股,此刻变成了致命的拖累。 按照理性的商业逻辑,银行应该迅速撇清坏账,停止向那些没有希望的企业输血,哪怕这会导致一些公司破产。但三菱银行做不到。它的贷款客户很多都是自己的“兄弟公司”,也是自己的股东。让它们倒闭,不仅会产生巨额坏账,还会导致自己持有的股权价值归零,并引发集团内部的连锁反应。 这种“投鼠忌器”的心态,导致了日本银行业在泡沫破裂后长达十多年的“装死”状态。它们不敢承认坏账的真实规模,而是通过各种会计手段进行掩盖,并持续向那些早已失去生存能力、仅靠银行贷款续命的“僵尸企业 (Zombie Company)”输血。这种行为,用查理·芒格 (Charlie Munger)的话来说,是“被激励机制的铁锤敲坏了脑袋”。银行高管的首要目标从“为股东创造价值”异化为“维持系统稳定,保住自己的位子”。 这种做法的后果是灾难性的:整个日本经济的资本配置效率降到了冰点,有活力的创新企业得不到资金,而大量资源却被浪费在“僵尸”身上,最终导致了日本经济陷入停滞,也就是“失去的二十年”。
并购重组:浴火还是抱团取暖?
面对危机,三菱银行也开始了自救之路。1996年,它与擅长国际业务的东京银行 (Bank of Tokyo)合并,组建了东京三菱银行 (Bank of Tokyo-Mitsubishi),希望通过强强联合走出困境。进入21世纪,为了应对更为严峻的金融环境和处理庞大的坏账问题,东京三菱银行又与UFJ银行(由三和银行与东海银行合并而来)在2006年进行了一次世纪大合并,最终形成了今天的金融巨无霸——三菱UFJ金融集团(MUFG)。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看清这类合并的本质。它们有时是进攻性的,旨在创造真正的协同效应 (Synergy);但更多时候,尤其是在行业危机中,它们是防御性的“抱团取暖”。投资者不应为“规模变大”而盲目喝彩,而应审慎分析合并是否真正解决了核心问题(如坏账),是否提升了盈利能力和资本效率。
给普通投资者的启示
三菱银行从“神坛”到“凡间”的曲折历程,为我们普通投资者提供了几条极为宝贵的启示:
启示一:警惕“故事股”与“国民信仰”
在泡沫时期,三菱银行就是最动听的“故事股”。投资它,等于投资日本的未来,这几乎成了一种国民信仰。然而,再动人的故事也不能替代冰冷的估值计算。当市场情绪极度乐观,人人都在谈论“这次不一样”时,往往就是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所说的“别人贪婪我恐惧”的时刻。投资的基石是事实和数据,而不是故事和情绪。
启示二:护城河并非一成不变
主银行制度和交叉持股曾是三菱银行坚固的护城河,为其带来了稳定的业务和股权。但宏观经济的逆转,让这条护城河迅速变成了困住自己的“护城河”。它阻碍了银行清理坏账、优化资产的决心和能力。这告诉我们,护城河是动态的,需要持续审视。昨日的优势,完全可能因为环境变化而成为明日的劣势。
启示三:价格,价格,还是价格
这是三菱银行案例中最核心的教训。即便你慧眼识珠,在1985年就断定三菱银行是日本最优秀、最稳固的银行,但如果在1989年的顶峰买入,等待你的依然是长达数十年的漫漫回本路(甚至永远无法回本)。价值投资的真谛,不仅仅是“用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更重要的是在价格远低于其内在价值 (Intrinsic Value)时出手,为自己留下足够的“安全边际”。没有安全边际的投资,本质上都是投机。
启示四:看懂银行股的“隐藏菜单”
投资银行股是一项技术活。它的财报不像消费品公司那样直观。三菱银行的案例告诉我们,仅仅看市盈率(P/E)或市净率(P/B)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深入其资产负债表,去探究那个“隐藏菜单”:
- 贷款质量: 不良贷款率是多少?贷款的行业和地区分布是否健康?
- 资本状况: 资本充足率 (Capital Adequacy Ratio)是否远高于监管要求?这决定了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 盈利能力: 净息差(NIM)、资产回报率(ROA)等核心指标表现如何?
总而言之,三菱银行的故事是一面镜子。它照见了经济周期的波澜壮阔,也照见了人性在贪婪与恐惧中的摇摆。对于每一位立志于在市场中行稳致远的价值投资者来说,读懂它的历史,远比盯住K线图上蹿下跳的曲线,要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