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资产转移
不当资产转移(Tunneling),这个听起来有点像工程术语的词,在投资界却是一个需要高度警惕的“地下工程”。它指的是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或内部管理层,利用其特殊地位和控制权,通过各种非公允的手段,将本属于上市公司的资产、利润或机会,像挖隧道一样,悄悄地、持续地转移到自己或其关联方的口袋里。这种行为严重侵蚀了上市公司的价值,直接损害了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是价值投资者必须识别并避开的重大陷阱,也是典型的代理问题。
它是如何发生的?常见的“隧道”手法
“隧道”的挖掘方式五花八门,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就是“不公平交易”。作为投资者,了解这些常见手法,就像给自己的投资雷达安装了最新的病毒库。
资产买卖的“障眼法”
这是最经典的“隧道”手法之一。
- 高买低卖: 上市公司以远高于市场的价格,购买大股东或其关联方手中的劣质资产(比如一块荒地、一个连年亏损的工厂);或者,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将自己手中的优质资产(比如一块黄金地段的土地、一个盈利能力强的子公司)出售给大股东。这一买一卖之间,上市公司的真金白银就流进了大股东的腰包。
- 技术、品牌等无形资产的腾挪: 以极低的价格将公司的核心专利、商标授权给大股东使用,或以天价购买大股东提供的“技术服务”或“品牌授权”。
资金占用的“隐形抽水泵”
大股东将上市公司当作自己的“提款机”,直接或间接地占用上市公司资金。
- 直接借款: 大股东以各种名义向上市公司借款,但往往没有充分的抵押,利率极低,甚至长期拖欠、有借无还,最终形成一笔烂账。在财务报表上,这通常体现在“其他应收款”科目下。
- 代付费用: 大股东将本应由自己承担的费用,如办公费、招待费、甚至个人消费,都拿到上市公司来报销。
关联交易的“利益输送带”
关联交易本身是中性的,但非公允的关联交易是“隧道工程”最常用的运输带。
- 采购与销售: 上市公司长期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向大股东的关联企业采购原材料,或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向其销售产品。这种微小差价在长期累积下,会形成巨大的利益输送。
- 存贷服务: 比如,上市公司将巨额资金无息或低息存放在大股东控制的财务公司,而大股东自己却可以高息放贷。
担保黑洞
上市公司为大股东或其关联方的债务提供担保。一旦大股东无力偿还债务,上市公司就必须承担连带责任,用自己的资产去填补大股东的窟窿。这是最凶险的“隧道”之一,可能在短时间内将公司拖入绝境。
价值投资者的“探雷器”:如何识别不当资产转移
伟大的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曾告诫我们,投资的本质是风险管理。识别并避开“隧道公司”是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
- 仔细阅读财报附注: 财报中的“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部分是必须用放大镜看的地方。要重点关注关联交易的金额、定价公允性以及交易的必要性。如果一家公司的利润高度依赖与大股东的关联交易,就需要亮起红灯。
- 警惕“其他应收款”: 仔细检查“其他应收款”科目的构成,看是否存在大股东或其关联方长期、大额的欠款。这是一个非常直接的危险信号。
- 分析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股权高度集中、“一股独大”且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的公司,更容易发生不当资产转移。要考察公司是否有独立的董事会、监事会是否真正发挥作用。
- 研究公司历史: 查看公司及其控股股东、管理层过往是否有过不诚信的记录。一个人的品性很难改变,一个公司的“品性”也一样。
- 用常识判断: 对于公司一些反常的商业决策,比如放弃明显赚钱的机会、投资于毫不相干且前景不明的领域,都要多问一个为什么。背后可能就有“隧道”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