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从科技

云从科技 (CloudWalk Technology) 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88327.SH),一家诞生于中国科研“国家队”的人工智能企业。简单来说,它就像一位拥有“火眼金睛”和“超级大脑”的智能专家,致力于让机器看懂世界、与人协作。作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知名企业,它与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并称为“AI四小龙”。公司的核心业务是基于自研的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为金融、治理、出行、商业等领域提供一整套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不仅提供单一的技术,更着力于打造一个名为“人机协同操作系统”的平台,旨在成为驱动各行各业智能化升级的底层动力。

在投资的世界里,一家公司的出身和基因往往预示着它未来的某种可能。云从科技的故事,便始于一间顶尖的学术殿堂。

云从科技的创始人周曦博士,师从“计算机视觉之父”Thomas S. Huang,是不折不扣的学院派。公司孵化于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这赋予了它与生俱来的“国家队”背景。这种背景不仅意味着深厚的技术积淀和人才储备,更在承接国家级重大项目、获取关键领域客户信任方面,构筑了天然的优势。 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再到登陆A股的科创板,云从科技的历程是中国顶尖AI技术产业化的一个缩影。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这段历史至关重要。它告诉我们,这家公司并非凭空而起的概念炒作,而是有着坚实技术“肌肉”的选手。它的上市,也代表着资本市场对人工智能这一未来核心赛道的高度认可和期待。

如果说其他AI公司更多的是在出售“眼睛”(图像识别)或“耳朵”(语音识别),那么云从科技的野心则更大——它想打造一个能统一指挥“眼耳口鼻手”协同工作的“大脑”,这就是它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 (CWOS)。 这个概念听起来很抽象,我们不妨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理解。 想象一下,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系统。

  • 传统的AI方案可能是在各个路口安装摄像头(眼睛),识别车牌和违章。
  • 而云从科技的“人机协同”理念,则是要构建一个城市交通大脑。这个大脑不仅能“看”到所有路口的实时路况,还能“听”到报警中心的紧急呼叫,甚至能“理解”天气预报对未来交通的影响(自然语言处理),并在此基础上,自主调度红绿灯、规划最优路线、向交警和驾驶员发出指令。在这个系统中,机器(AI)负责海量信息的处理和决策辅助,而人(交警、管理者)则进行最终的判断和指挥。

这种“人机协同”的模式,并非简单地用机器取代人,而是将人的经验智慧与机器的超凡计算力相结合,实现1+1>2的效果。这正是云从科技技术路线的核心,也是其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关键所在。

对于信奉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来说,面对云从科技这样一家充满未来感、但又持续亏损的公司,常常会感到困惑。传奇投资大师本杰明·格雷厄姆沃伦·巴菲特教导我们,投资是“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确保本金安全,并获得满意回报的行为”。那么,我们该如何用这把标尺来衡量云从科技呢?

巴菲特最钟爱的概念之一就是“护城河”,它代表着一家公司抵御竞争对手的持久优势。云从科技的护城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护城河

云从科技的“中科院”背景是其技术护城河的源头活水。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数量可观的专利,以及在人脸识别、跨镜追踪(ReID)等多个领域的核心算法,共同构成了其技术壁垒。然而,投资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AI领域技术迭代极快,今天的领先优势如果没有持续的创新,很快就会被追赶。因此,技术的领先性是一种需要不断投入维护的、动态的护城河

客户与场景护城河

这或许是云从科技更坚固的一道护城河。它深度绑定了几个关键的行业场景:

  • 金融领域: 云从科技为国内多家大型银行提供身份认证、精准营销、风控等服务。金融行业对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极高,一旦选定供应商,更换的转换成本 (Switching Costs) 巨大。这意味着其客户粘性非常强。
  • 智慧出行: 在国内许多大型机场,从安检、登机到寻人,背后都有云从科技的技术支持。机场的智能化系统同样具有极高的替换门槛。
  • 城市治理: 参与智慧城市、雪亮工程等政府项目,这类业务通常合约期长,且具有很强的排他性。

这些深度绑定的行业解决方案,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商业壁垒。竞争对手即便有同样优秀的技术,也很难轻易地从云从科技手中抢走这些核心客户。

翻开云从科技的财务报表,最醒目的无疑是持续的净利润亏损。这对于习惯了寻找“赚钱机器”的价值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我们必须理解,这是当前绝大多数AI创新公司的共同特征。亏损的主要原因在于:

  1. 高昂的研发投入: AI是智力密集型行业,顶尖人才的薪酬和研发设备的投入是天文数字。
  2. 市场开拓成本: 为了抢占市场份额,销售和市场费用居高不下。
  3. 项目周期长: 许多大型项目从投标、实施到最终回款,周期很长,导致现金流紧张。

面对亏损,价值投资者不应简单地一票否决,而应深入探究几个关键问题:

  • 毛利率 (Gross Margin) 水平如何? 即使净利润为负,一个稳定甚至提升的毛利率,说明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本身具有定价能力,并非在做“赔本赚吆喝”的买卖。这是观察其“造血”能力潜力的重要窗口。
  • 亏损是在收窄还是在扩大? 关注亏损的变化趋势。如果收入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亏损率(亏损额/收入)在逐步收窄,这可能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公司的规模效应正在显现。
  • 公司描绘的盈利路径是否清晰可信? 管理层是否对何时实现盈利有明确的规划?是寄希望于降低成本,还是依靠推出更高毛利的新产品?

投资一家尚未盈利的公司,本质上是在投资它的未来。这要求投资者具备更强的前瞻性和对商业模式的深刻理解。

巴菲特曾说,他倾向于投资那些由“主人心态”而非“管家心态”的管理层经营的公司。对于云从科技而言,其创始人周曦博士本身就是顶尖的技术专家,对行业有着深刻的洞察。这种“创始人即CEO”的模式,往往能保证公司战略的长期性和一致性。 投资者需要关注:

  • 管理层的愿景: 他们是否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有清晰的规划?
  • 股权结构: 创始团队和核心技术人员是否持有相当比例的股份?这决定了他们的利益是否与股东高度一致。
  • 股权激励 (Stock Incentive Plans): 公司是否有合理的股权激励计划?这些计划是鼓励短期股价表现,还是奖励长期的价值创造?

一个诚实、能干且与股东利益一致的管理层,是带领公司穿越亏损迷雾、驶向盈利彼岸的“船长”。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为普通投资者提炼出一些关于云从科技的思考和建议。

如果你考虑投资云从科技,你可能是在为以下这个“剧本”下注:

  • 时代的大潮: 你相信人工智能将像电力和互联网一样,深刻改造每一个行业,而中国在AI领域的崛起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 赛道的卡位: 你认为云从科技凭借其在金融、出行等关键领域的先发优势和客户壁垒,已经占据了有利的竞争位置。
  • 平台的潜力: 你看好其“人机协同操作系统”的平台化战略,相信它未来能成为一个拥有强大生态吸引力的AI基础设施,从而享受平台型企业的估值溢价。
  • 国家的支持: 你相信其“国家队”背景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和政策扶持中,为其提供额外的助力。

投资路上,识别风险永远是第一位的。投资云从科技,必须正视以下几个重大风险:

  • 持续亏损的风险: 公司何时能实现盈利是最大的未知数。如果“烧钱”的速度超过“造血”的速度,公司将面临巨大的现金流压力。
  • 技术迭代的风险: AI技术日新月异,今天的领先者可能明天就落后。任何颠覆性的新技术出现,都可能对其护城河造成冲击。
  • 激烈的市场竞争: 赛道上不仅有其他“AI小龙”,更有像华为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科技巨头。它们拥有更雄厚的资本和更丰富的应用场景,竞争的白热化可能会持续压低行业的利润率。
  • 对大客户的依赖: 公司的收入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于少数几个大客户,一旦失去任何一个关键客户,都可能对业绩造成重大影响。
  • 估值风险: 对于尚未盈利的科技公司,传统的市盈率 (P/E) 估值法完全失效。市场多采用市销率 (P/S) 等指标,但这些指标更多地反映了市场情绪和对未来的预期,波动性极大。高估值本身就是一种风险。

1. 理解你所投资的

传奇基金经理彼得·林奇告诫我们,“不研究就投资,如同玩扑克牌不看牌一样,必然失败。” 不要仅仅因为“AI”或“国家队”这些标签就盲目买入。花些时间去阅读它的年报,了解它的主营业务,尝试理解它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只有真正理解了,你才能在股价剧烈波动时,拥有持有的定力

2. 给予“[[安全边际]]”

格雷厄姆的核心思想是“安全边际”。对于云从科技这类高成长、高风险的公司,安全边际体现在几个方面:

  • 估值的安全边际: 不在市场极度狂热、估值高到离谱时买入。耐心等待市场情绪降温,等待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
  • 仓位的安全边际: 认识到其高风险属性,将其作为你投资组合中的“进攻型”配置,但仓位不宜过重。用你投资组合中一小部分能够承受损失的资金去参与。
  • 时间的安全边际: 投资这类公司需要极大的耐心,其价值兑现可能需要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果你追求短期暴富,它可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3. 关注“故事”背后的“数字”

云从科技拥有一个非常动听的“故事”。但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最终要回归到冰冷的“数字”上。故事是用来帮助我们理解生意的,而数字是用来验证故事的。 请持续跟踪公司的关键财务和运营指标:收入增速、毛利率变化、研发费用率、经营性现金流……当数字持续向好,验证了故事的逻辑时,你的投资才有了坚实的基础。反之,如果数字迟迟不能改善,那么无论故事多么动听,你都需要重新审视你的投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