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共谋

价格共谋

价格共谋 (Price Fixing),指的是在同一个行业内,本应相互竞争的公司们私下达成协议,共同设定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从而避免市场竞争,牟取超额利润的行为。这就像一场“价格的阴谋”,参与者不再是赛场上奋力拼搏的对手,而是成了牌桌上串通一气的“牌友”。他们不再通过提升效率或创新产品来赢得客户,而是联手抬高价格,让消费者集体买单。这种行为在绝大多数国家都是非法的,因为它破坏了市场的公平性,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并扼杀了经济的活力。

想象一下,一条街上只有三家炸鸡店,如果他们拼命打折、推出新品,大家都会很累,利润也薄。于是,三位老板在一个秘密的聚会上约定:从明天起,大家的炸鸡套餐都卖50元,谁也不许降价。这就是最典型的价格共谋。 其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限制竞争,控制价格

  • 统一定价: 直接协议设定一个共同的销售价格,或一个最低价格下限。
  • 瓜分市场: 按照地理区域或客户类型划分市场,各家在自己的“地盘”上拥有定价权,互不侵犯。
  • 限制产量: 通过限制总产量来人为制造“物以稀为贵”的局面,从而抬高市场价格。
  • 协同投标: 在招投标项目中,参与者私下商定由谁中标,其他公司则报出更高的价格或故意提交不合格的标书进行“陪跑”。

这种由多个竞争者组成的垄断性组织,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卡特尔 (Cartel)。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一家能够随意提价且利润率奇高的公司,听起来像是完美的投资标的。但如果这种能力源于价格共谋,那它就不是“护城河”,而是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

价格共谋制造了一种公司拥有强大护城河定价权的假象。投资者可能会误以为这家公司凭借其品牌、技术或效率优势才获得了如此丰厚的利润,从而给予其过高的估值。然而,这种“护城河”是纸糊的,一旦共谋行为被揭穿,其盈利能力将迅速崩塌,回归到正常的竞争水平,甚至更低。

参与价格共谋的公司,其股价如同建立在流沙之上。

  • 法律风险: 一旦被反垄断法监管机构查实,公司将面临天价罚款,罚金甚至可能超过其多年的利润总和。
  • 声誉风险: “不诚信”的标签会严重损害公司品牌和消费者信任,导致客户流失。
  • 诉讼风险: 受到损害的消费者和客户可能会提起集体诉讼,要求巨额赔偿。
  • 股价暴跌: 当上述风险兑现时,公司的基本面会急剧恶化,导致股价一泻千里,让投资者血本无归。

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的目标是寻找那些拥有真实、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价格共谋与价值投资的理念背道而驰。

  1. 洞察利润的“质量”: 当你发现一个行业内的所有公司,在没有显著成本上涨的情况下,不约而同地、以相似的幅度集体提价,并且利润率都达到了不合常理的高度时,就要亮起警示灯。这可能不是行业景气,而是“行业同谋”。
  2. 警惕“好得不真实”: 如果一家公司的利润率和增长率常年稳定地远超所有国内外同行,你需要像侦探一样去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它的护城河究竟是技术专利、品牌忠诚度,还是仅仅是一张非法的攻守同盟协议?
  3. 拥抱真正的竞争优势: 真正的定价权,源于消费者发自内心的认可和依赖,比如无可替代的品牌、强大的网络效应或巨大的成本优势。而依靠共谋获得的定价权,只是空中楼阁。请将你的资金,投向那些在阳光下坦荡竞争并胜出的优秀企业,而非那些在阴影里操纵价格的投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