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加权平均
价格加权平均 (Price-Weighted Average) 是一种计算股票指数的方法,也是最“年长”的一种方法。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极其简单的购物篮:不管篮子里的苹果有多大、西瓜有多小,只看它们每个的标价。价格越高的商品,对购物篮总成本的影响就越大。同样,在价格加权指数里,股价越高的公司,对指数涨跌的影响力就越大,而不管这家公司的实际规模(即市值)有多大。这种计算方式简单粗暴,其最著名的代表就是大名鼎鼎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 (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老派”的计算方法
价格加权平均的计算逻辑,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直白:把指数里所有成分股的股价加起来,再除以一个特定的数字。 最初,这个“特定的数字”就是成分股的总数量。比如,一个只有3只股票的迷你指数,股票A价格$30,股票B价格$20,股票C价格$10,那么指数的点位就是 (30 + 20 + 10) / 3 = 20点。 但事情很快就变得复杂起来。如果其中一家公司进行了拆股(比如把$30的股票拆成2股$15的股票),公司的价值没变,但股价直接腰斩。为了不让指数因为这种“技术调整”而剧烈波动,指数的管理者引入了一个叫指数除数 (Index Divisor) 的概念。这个除数会不断调整,以确保在拆股、更换成分股等事件发生前后,指数能够平稳衔接。因此,如今道指的除数早已经不是30,而是一个远小于1的数字了。
优点与“怪癖”
优点:简单直观
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价格加权法的优势是无与伦比的:
- 计算简单: 只需要算盘和纸笔就能搞定,这让它成了最早被广泛使用的指数类型。
- 历史悠久: 作为“活化石”,道琼斯指数拥有超过一百年的历史数据,是观察市场长期变迁的重要窗口。
“怪癖”:价格的“霸权”
价格加权最大的问题,在于它赋予了“高价股”不合逻辑的巨大影响力,这在价值投资者看来,简直是本末倒置。
- 价格 > 价值: 一只$200的股票对指数的日内影响力,是一只$20股票的10倍。然而,那家$20股价的公司,其规模、盈利能力和市场地位可能远远超过前者。指数的波动因此可能由少数几只高价股主导,从而扭曲了对整体市场健康状况的判断。
- 对公司行为敏感: 公司的常规财务操作会对指数产生奇怪的影响。
- 拆股的惩罚: 一家优秀的公司,为了增加股票流动性而将高价股拆分,其在指数中的影响力会立刻下降。例如,一只$500的股票拆分成5股$100的股票,其影响力瞬间缩水为原来的1/5,这显然不合理。
- 反向拆股的奖励: 反之,一些公司为了“美化”股价而进行反向拆股,反而会提升其在指数中的权重。
投资者的启示
对于追求企业内在价值的投资者来说,理解价格加权法的“怪癖”至关重要。
- 1. 别把“道指”当成整个市场。
道指的涨跌,有时更多反映的是其成分股中几只高价股的表现,而非美国经济的全貌。作为投资者,你需要明白它只是一个有特定“偏见”的参考指标,而不是市场的终极裁判。
- 2. 永远关注公司基本面,而非绝对股价。
价格加权指数的逻辑恰恰与价值投资的理念背道而驰。价值投资者不应被股价的绝对高低所迷惑,而应聚焦于“价格相对于价值”是否便宜。一家股价$50的公司可能比一家股价$500的公司便宜得多。
- 3. 了解你投资的指数基金。
虽然今天绝大多数指数基金(如跟踪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基金)都采用更科学的市值加权法,但仍有跟踪道指的指数基金(如DIA)。如果你投资了这类产品,就要清楚你的资金实际上被“不均衡”地配置了,少数高价股的波动将对你的回报产生超乎寻常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