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市商制度
做市商制度(Market Maker System),是一种证券交易机制。在这个机制里,有一批被称为“做市商”(Market Maker)的特殊参与者,它们通常是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的证券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它们的“工作职责”就是为某一只或几只特定的证券,同时报出自己愿意买入的价格(买入价)和卖出的价格(卖出价)。这就好比在菜市场里,有一个永远敞开大门的官方指定“收菜/卖菜”的摊位,无论你想买还是想卖某种菜,他都随时奉陪。这种制度确保了市场上的投资者,在想交易的时候,总能找到对手方(也就是做市商),从而让市场“活”起来,大大增强了市场的流动性。这套玩法在纳斯达克(NASDAQ)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OTC Market)等国际市场上非常普遍。
做市商是如何“做市”的?
做市商的核心工作方法,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双向报价(Two-way Quotation)。 想象一下,做市商就像一个孜孜不倦的报关员,它会针对某只股票,同时举起两个牌子:
- 一个牌子写着“买入价(Bid Price)”:比如10.00元。这是做市商愿意从你手上购买这只股票的价格。
- 另一个牌子写着“卖出价(Ask Price)”:比如10.05元。这是做市商愿意卖给你这只股票的价格。
任何时候,普通投资者都可以选择:
- 卖出:以10.00元的价格将股票卖给做市商。
- 买入:以10.05元的价格从做市商手中购买股票。
通过这种方式,做市商为市场提供了不间断的买卖机会,确保了交易的连续性。无论市场冷清还是火爆,只要开市,它就在那里,随时准备与你交易。
做市商:市场的“润滑剂”与“稳定器”
做市商在市场中扮演着两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就像机器的润滑剂和船只的压舱石。
- 市场的“润滑剂”:它的首要功能是提供流动性。流动性,通俗讲就是资产变现的难易程度。在一个没有做市商的冷门股市场,你可能拿着股票却找不到买家,或者想买股票却找不到卖家。做市商的存在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保证了你随时可以把股票“变现”或“买入”,让市场的交易齿轮顺畅转动。
- 市场的“稳定器”:由于做市商必须持续报价,它们的存在有助于缩小买单和卖单之间的价格差距,防止因暂时的供需失衡导致股价剧烈波动。当市场出现恐慌性抛售时,做市商有义务接盘,起到缓冲作用;当市场过度追捧时,它又能提供筹码,给市场降温。
做市商的“生财之道”:一买一卖间的秘密
做市商不是慈善家,它们提供服务自然是为了盈利。它们的利润主要来源于买卖价差(Bid-Ask Spread)。 细心的你会发现,做市商的卖出价(Ask)永远高于买入价(Bid)。以上面的例子来说: 卖出价 10.05元 - 买入价 10.00元 = 0.05元 这0.05元的差价,就是做市商完成“一买一卖”一次完整交易后,在不考虑股价自身波动的情况下所赚取的毛利。通过成千上万次这样的微小差价交易,积少成多,就构成了做市商的主要收入来源。当然,这份钱赚得也并不轻松,因为做市商需要持有一定的股票库存,如果股价走势判断失误,它们将面临库存贬值的风险。
与我们更熟悉的竞价制度有何不同?
我们A股投资者更熟悉的交易方式是指令驱动市场(Order-driven Market),也叫竞价制度(Auction System)。
- 竞价制度:在这种模式下,交易所的交易系统就像一个巨大的撮合引擎。所有投资者的买卖订单都汇集到这里,系统按照“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进行配对成交。买家直接和卖家交易,没有中间商。
- 做市商制度:这种模式是“报价驱动的(Quote-driven)”,投资者是和做市商进行交易,由做市商充当交易的对手方。
简单比喻,竞价制度像一个“自由市场”,买家和卖家直接讨价还价;而做市商制度则像一个有“中间批发商”的市场,你的一切买卖都通过这个批发商来完成。
价值投资者的启示
作为一名以发掘企业内在价值为己任的价值投资者,我们能从做市商制度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 关注核心,忽略噪音:买卖价差是市场的交易成本,是市场“管道”的一部分,而非公司价值的一部分。价值投资者的决策依据应该是公司的基本面、护城河和未来现金流,而不应被这几分钱的价差所干扰。我们的目标是买入伟大的公司,而不是试图在价差中套利。
- 流动性是一项隐形优势:当你研究一些规模较小或关注度不高的公司时(尤其是在海外市场),做市商制度的存在至关重要。它为你提供了必要的流动性,确保你的研究成果可以真正转化为持仓,并在需要时能够顺利退出。
- 天然的“交易抑制器”:买卖价差的存在,本身就是对频繁交易的一种“惩罚”。你每交易一次,都要向做市商“付费”(即承担价差成本)。这恰好与价值投资长期持有、减少不必要交易的理念不谋而合。它时刻提醒我们:每一次交易都是有成本的,请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