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先出法 (FIFO)

先进先出法 (First-In, First-Out),简称FIFO,是一种常见的存货计价方法。它的核心逻辑就和它的名字一样直白:最先进入仓库的货物,被假定为最先被卖掉。这就像我们在超市买牛奶,总会习惯性地从货架最里面拿生产日期更新鲜的,而超市工作人员补货时,会把旧日期的牛奶往前推,让它们被优先买走。在会计世界里,采用先进先出法,意味着期末留在公司仓库里的存货,都是最近才采购的;而已销售的商品成本,则是按最早的采购成本来计算。这种方法简单直观,也符合大多数企业,特别是经营易腐商品或技术产品企业的实际物流情况。

想象一下,你开了一家小小的玩具店,专门卖一款爆火的机器人模型。你的进货和销售记录如下:

  • 1月1日:进货10个机器人,单价100元
  • 2月1日:由于太火爆,供应商涨价了。你又进了10个,单价120元
  • 3月1日:你卖掉了15个机器人。

现在问题来了:卖掉的这15个机器人的成本是多少? 如果你的记账方法是FIFO,计算过程就非常清晰:

  1. 首先,卖掉的是最早进货的10个机器人,它们的成本是 10个 x 100元 = 1000元。
  2. 还需要卖掉5个,这5个就出自第二批货,成本是 5个 x 120元 = 600元。
  3. 因此,你卖掉的15个机器人的总销售成本 (Cost of Goods Sold, COGS) 就是 1000 + 600 = 1600元

那么你仓库里还剩多少钱的货呢?剩下的5个机器人,都是第二批进的,所以它们的价值是 5个 x 120元 = 600元。这个数字会出现在你的资产负债表上。

选择哪种存货计价方法,绝不是会计师的“文字游戏”,它会实实在在地影响公司的财务报表,尤其是在物价波动的时期。作为投资者,读懂其中的“潜台词”至关重要。

通货膨胀、物价持续上涨的环境下(就像上面的机器人例子),FIFO会带来一个有趣的现象:

  • 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利润: 因为FIFO使用的是更早、更便宜的成本来计算销售成本,所以算出来的销售成本会偏低。这直接导致账面上的毛利润净利润更高。
  • 利润的“水分”: 这种高利润可能是一种“幻觉”。虽然账面上很漂亮,但公司要维持经营,必须用当前更高的价格去补货。因此,这部分“利润”并没有完全转化为真实的财富增长,反而可能因为利润高而需要缴纳更多的税。精明的投资者会警惕这种由会计方法带来的“虚胖”利润。

与利润表上的情况相反,FIFO对资产负债表相对更“诚实”。因为期末存货是按最近的、更高的价格计算的,所以它账面上的价值更接近当前的市场公允价值。这使得公司的资产看起来更扎实,流动性指标也可能更好看。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FIFO,我们可以简单看看它的两个“兄弟”:

  • 后进先出法 (LIFO): 逻辑与FIFO正好相反,它假设最后进的货最先卖掉。在通胀时期,LIFO会导致更高的销售成本和更低的账面利润(以及更少的税)。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禁止使用LIFO,但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允许。
  • 加权平均成本法: 这种方法不区分先后,而是将所有存货的成本加权平均,用一个平均单价来计算销售成本和期末存货。它的效果介于FIFO和LIFO之间,能平滑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

对于信奉价值投资的投资者来说,公司的真实盈利能力和长期价值才是核心。会计方法只是记录的工具,我们要做的是透过工具看本质。

  • 仔细阅读财报附注: 上市公司必须在财报附注中披露其采用的存货计价方法。这是你了解公司会计政策的第一步。
  • 警惕“同行的陷阱”: 当你比较同一行业的两家公司时,一定要确认它们是否使用相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如果一家用FIFO,一家用LIFO,在通胀环境下直接比较它们的利润率,就好比拿苹果和橙子比大小,结果会极具误导性。
  • 利润诚可贵,现金价更高: 利润可以被会计方法“美化”,但现金流不会说谎。关注公司的经营性自由现金流,它可以更真实地反映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一家公司即便报告了很高的利润,但如果迟迟没有相应的现金流入,就需要我们敲响警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