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纾困
内部纾困 (Bail-in) 想象一下,一家你投资的大银行突然陷入了财务危机,摇摇欲坠。在过去,政府可能会动用纳税人的钱去拯救它,这就是我们常听说的“外部纾困 (Bail-out)”。但内部纾困则反其道而行之,它像是一场“家庭内部会议”,不花纳税人一分钱,而是让银行自己的“家人”——也就是股东和部分债权人——承担损失,通过削减他们的权益或将他们持有的债券转换为新的股票(即债转股),来帮助银行重新站起来。简单说,就是“谁投资,谁担责”,以此来化解危机,恢复银行的资本实力。
内部纾困是怎么操作的?
内部纾困的执行过程遵循一个清晰的“受损顺序”,就像一个瀑布,风险从上到下传导。这个顺序确保了风险承担的公平性,离银行核心关系越近、潜在回报越高的投资者,越先承担损失。
- 第一层:股东垫底。
- 作为银行的所有者,股东首当其冲。他们的股票价值可能会被全部或大部分撇减,甚至直接清零。这是因为他们是风险的最终承担者,也理应是危机中的第一道防线。
- 第二层:次级债权人跟上。
- 在股东之后,轮到那些持有银行次级债券(如AT1债券)的投资者。这些债券的风险比普通债券高,收益也更高。在内部纾困中,它们很可能被强制转换为银行的普通股,或者直接被减记价值。
- 第三层:部分高级债权人承担。
- 如果前两层的损失吸收还不够,那么持有银行无担保高级债券的投资者也可能需要承担一部分损失。
- 受保护的群体:普通储户。
- 普通储户的存款通常是安全的。 各国监管机构都设有存款保险制度,在规定限额内的存款会受到保护,这是维持金融系统稳定和公众信心的基石,因此不会被纳入内部纾困的范围内。
为什么要用内部纾困?
推出内部纾困机制,主要是为了解决以往金融救援中的两大难题。
破除“大到不能倒”的魔咒
过去,一些巨型金融机构因为影响力太大,一旦出事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导致政府不敢让其倒闭,只能用纳税人的钱去救。内部纾困机制的确立,意味着监管机构有了一套有序处置危机银行的“手术刀”,即使是“大块头”银行,也能在不引发市场恐慌的前提下进行重组,从而破除了“大到不能倒”的迷信。
防范道德风险
如果银行和投资者总觉得背后有政府这个“终极保姆”,他们就可能变得有恃无恐,去追逐过度风险,反正赚了归自己,亏了有国家兜底。这种现象被称为道德风险 (Moral Hazard)。内部纾困则给所有投资者上了一堂生动的风险教育课:你的投资决策,最终要由你自己负责。 这促使银行的管理者和投资者在日常经营和投资时变得更加审慎。
对价值投资者有什么启示?
对于遵循价值投资理念的普通投资者来说,内部纾困机制的存在提供了几条极其重要的启示。
深入研究银行的“家底”
投资银行股,绝不能只看表面的市盈率 (P/E) 或股息率。你必须像个侦探一样,深入挖掘它的资产负债表。
- 关注资本充足率: 这是衡量银行抵御风险能力的核心指标。特别是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CET1 Ratio),它代表了银行最优质的资本,是缓冲损失的“第一道安全垫”。这个比率越高,银行就越稳健。
- 评估资产质量: 银行的贷款质量如何?不良贷款率高不高?这些都直接关系到银行未来的盈利能力和生存能力。
别只盯着股票,债券也暗藏玄机
许多人认为银行债券是稳健的投资品,但在内部纾困的框架下,这个想法需要被重新审视。
- 高收益伴随高风险,这条铁律在银行债券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些承诺更高利息的次级债券(如AT1债券),正是在内部纾困中优先被“牺牲”的对象。
- 在投资任何银行发行的金融产品前,务必弄清楚它的风险等级和在清偿顺序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