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_蒂诺_德_安吉利斯

安东尼·“蒂诺”·德·安吉利斯

安东尼·“蒂诺”·德·安吉利斯 (Anthony “Tino” De Angelis),是20世纪美国金融史上最臭名昭著的骗局之一——“色拉油骗局” (The Great Salad Oil Scandal) 的主谋。这位外号“色拉油大王”的商品交易商,在1960年代初期,通过伪造巨额的植物油库存,将其作为抵押品,从数十家金融机构骗取了天文数字的贷款。他的骗局最终在1963年崩盘,引发了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并让美国运通 (American Express) 这样的巨头公司濒临破产。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德·安吉利斯和他的色拉油骗局并非一个遥远的历史故事,而是一个深刻、生动且极具现实意义的案例集,它用惨痛的教训揭示了关于尽职调查能力圈、管理层品行和商业护城河等核心投资原则的永恒价值。

要理解这场惊天骗局,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它的缔造者——一个精力充沛、野心勃勃但又毫无道德底线的“企业家”。

蒂诺·德·安吉利斯出生于纽约布朗克斯区的一个意大利移民家庭。他没有接受过多少正规教育,早年以屠夫为业,在肉类加工行业摸爬滚打。二战期间,他嗅到了商机,开始为美国政府的国家午餐计划提供猪肉。然而,他的发家史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污点。他被发现将不合格的肉品卖给政府,并因此被定罪,但这并未阻挡他追逐财富的脚步。 战后,德·安吉利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商品 (Commodity) 市场。他成立了“联合粗制植物油精炼公司” (Allied Crude Vegetable Oil Refining Corporation),开始大规模涉足植物油,尤其是豆油的出口和交易业务。凭借其过人的销售技巧和大胆的操作风格,他迅速在行业内崭露头角,成为了市场上举足轻重的玩家,赢得了“色拉油大王”的称号。

德·安吉利斯的目标远不止于做一个成功的贸易商。他真正的野心是利用杠杆,通过期货 (Futures) 市场来操纵价格,最终垄断整个豆油市场。要实现这个目标,他需要海量的资金。而他找到的融资“妙计”,便是这场骗局的核心——利用他储存在仓库里的色拉油作为抵押品,向银行和金融公司大举借贷。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商业操作,但问题的关键在于:那些用来抵押的色拉油,真的存在吗?

德·安吉利斯的骗局,从技术上讲简单到令人发指,但其规模和胆识却又大到让人难以置信。它完美地诠释了“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这句话在金融领域的恐怖应用。

德·安吉利斯在新泽西州贝永市租用了大量的储油罐。当需要向银行申请贷款时,他会出示由其控制的仓储公司开具的仓单 (Warehouse Receipt),证明这些油罐里装满了价值连城的色拉油。银行看到这些“真实有效”的抵押品凭证,便会放心地把巨额贷款交到他手中。 然而,这些油罐里绝大部分装的根本不是油,而是廉价的海水。 他的骗术堪称一绝:

  • 瞒天过海: 他会先在油罐里注满海水,然后在顶部倒上一层薄薄的色拉油。当审计人员或检查员用测量尺从顶部探入油罐时,尺上沾的自然是油,气味也对,看起来一切正常。
  • 特制油罐: 部分油罐甚至被设计了内部管道和暗格,无论从哪个角度检查,抽出来的都是油,而罐体的大部分空间仍然是水。
  • 数字游戏: 最令人震惊的是,德·安吉利斯声称拥有的色拉油数量,一度达到了惊人的9亿磅。这个数字甚至远远超过了美国农业部官方统计的全国豆油总库存量!这是一个巨大的、摆在明面上的破绽,但由于当时信息不畅,加上各家银行都沉浸在赚取高额利息的喜悦中,竟无人对此提出根本性质疑。

这个骗局如同一个巨大的庞氏骗局。德·安吉利斯不断用新骗来的贷款去偿还旧的贷款利息,并将大量资金投入期货市场,试图推高豆油价格,让他的“纸面库存”看起来更有价值。 在这场游戏中,一个关键的“帮凶”是美国运通的子公司——美国运通仓储公司 (American Express Warehousing)。它为德·安吉利斯的“库存”提供了仓单,为其进行了信誉背书。正是因为有“美国运通”这个金字招牌,众多华尔街银行才敢于如此放心地向德·安吉利斯贷款。然而,这家子公司的管理极为混乱,其员工要么是被德·安吉利斯收买,要么就是玩忽职守,从未对库存进行过真正的、彻底的核查。

1963年11月,这场史无前例的骗局终于走到了尽头。由于苏联的一笔大豆订单意外取消,豆油价格开始下跌,德·安吉利斯在期货市场的亏损急剧扩大,资金链面临断裂。与此同时,他的一个主要客户开始怀疑库存的真实性,要求进行转移。 当调查人员最终打开那些巨大的储油罐时,他们惊恐地发现,里面几乎全是散发着恶臭的海水。1963年11月19日,德·安吉利斯的公司宣告破产。据估计,他留下了高达1.75亿美元的债务(相当于今天的超过15亿美元),这些债务的抵押品——那9亿磅色拉油——几乎全部化为乌有。 “色拉油大王”的帝国轰然倒塌,他本人被判入狱。华尔街一片哗然,数十家银行和经纪公司因此蒙受巨额损失,甚至倒闭。而作为主要背书者的美国运通,其股价在丑闻爆发后瞬间腰斩,公司信誉扫地,一度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德·安吉利斯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出精彩的金融犯罪剧,更是一本由无数血泪写成的投资教科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场危机也成为了年轻的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一次经典的投资案例,深刻地体现了价值投资的精髓。

当色拉油丑闻爆发,美国运通股价暴跌时,整个市场都陷入了恐慌。华尔街的主流观点是:美国运通的核心业务——旅行支票和信用卡——的信誉已经和它的仓储子公司一样,彻底破产了。人们担心,当持有旅行支票的顾客发现发票机构可能无法兑付时,会引发挤兑,从而摧毁整个公司。 然而,巴菲特没有选择盲目跟风抛售。相反,他启动了他标志性的“侦探式”调研。他亲自跑到餐厅、银行和旅行社,观察人们是否还在使用美国运通的旅行支票和信用卡。他和他的合伙人查理·芒格 (Charlie Munger) 访谈了无数的商家和消费者。 他发现的事实是:丑闻并未动摇普通消费者对美国运通核心业务的信任。 人们依然将美国运通的旅行支票视为“和现金一样好”的支付工具。他意识到,华尔街将一个子公司的欺诈问题,错误地等同于整个母公司商业模式的崩溃。美国运通拥有强大的品牌认知度和用户习惯,这构成了其坚不可摧的商业护城河。 基于这个判断,巴菲特在市场最恐慌的时候,将自己合伙公司40%的资金重仓买入美国运通的股票。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笔极其成功的投资。美国运通最终通过协商解决了赔偿问题,其核心业务的强大盈利能力帮助公司渡过了难关,股价也随之强势反弹,巴菲特因此获利丰厚。

蒂诺·德·安吉利斯的故事和巴菲特的应对,为我们提炼出了几条黄金般的投资准则:

  • 永远不要超出你的能力圈 (Circle of Competence)。 那些给德·安吉利斯贷款的银行家们,他们是金融专家,但他们不是商品仓储和检验的专家。他们轻信了一纸仓单,而没有去理解其实际业务的运作和风险。投资也是一样,只投资自己能深刻理解的生意。
  • 尽职调查是无可替代的护身符。 整个骗局最大的讽刺在于,一个最简单的物理验证——把油罐的油抽干一次——就能戳穿一切。但因为程序、疏忽或贪婪,这个动作始终没人去做。对于投资者,这意味着不能只看光鲜的财务报表,必须深入研究公司的实际运营、产品、客户和管理层。“信任,但要核实” 是投资中的铁律。
  • 对“好得难以置信”的生意保持警惕。 德·安吉利斯的公司总能提供比竞争对手更优惠的价格,同时又能从银行获得看似无限的信贷。这种“好事”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风险或骗局。当一项投资的回报率高到不合常理时,首先要问的不是“我能赚多少”,而是“这里面有什么猫腻”。
  • 管理层的品行至关重要。 德·安吉利斯早有犯罪前科,这是一个巨大的危险信号。巴菲特反复强调,他只愿意和自己喜欢、信任和敬佩的人合作。一个有污点的管理者,即使短期内能创造惊人业绩,也可能在未来给投资者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你无法和一个坏人做成一桩好生意。
  • 财务报表会说谎,但常识和自由现金流不会。 德·安吉利斯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有着价值连城的“存货”资产。但这些资产无法产生任何真实的、可持续的现金流。投资者需要具备穿透报表看实质的能力,关注企业是否能持续产生强劲的自由现金流。同时,要用常识去判断(比如,一个公司的油比全国的油还多,这可能吗?)。
  1. 寻找并理解企业的护城河 (Moat)。 巴菲特之所以敢于在危机中下重注,正是因为他看清了美国运通强大的品牌护城河。这个护城河保护了公司的核心业务,使其能在局部危机中幸存下来。投资的本质,就是以合理的价格买入拥有宽阔且持久护城河的优秀企业。

安东尼·“蒂诺”·德·安吉利斯的名字,如今已成为金融欺诈的代名词。他的故事是一个关于贪婪、欺骗和集体失察的警世恒言。然而,对于严谨的价值投资者而言,他不只是一个反面教材。他的骗局像一块试金石,清晰地检验出了投资原则的真伪。它告诉我们,投资的成功,最终不取决于你预测市场的技巧有多高明,而在于你坚守常识、原则和纪律的决心有多坚定。正如查理·芒格所说:“如果我知道自己会死在哪里,那我永远都不会去那个地方。” 德·安吉利斯和他的色拉油骗局,就为所有投资者清晰地标出了那个致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