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邓普顿
富兰克林邓普顿 (Franklin Templeton) 这不仅仅是一个投资公司的名字,它更像是一座由两位投资界巨人精神遗产共同铸就的丰碑。富兰克林邓普顿是一家全球领先的资产管理公司,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它的名字融合了两大源流:富兰克林,代表着美国传统、严谨的共同基金(Mutual Fund)管理哲学;邓普顿,则闪耀着传奇投资大师约翰·邓普顿爵士(Sir John Templeton)的智慧光芒,他是全球化投资和逆向投资(Contrarian Investing)的先驱。对于价值投资(Value Investing)的信徒而言,理解富兰克林邓普顿,尤其是学习约翰·邓普顿爵士的投资心法,就像是开启了一扇通往世界级投资智慧的大门。它教会我们的,远不止是买卖股票(Stock),更是一种在喧嚣市场中保持独立思考、在危机中寻找机遇的哲学。
邓普顿之魂:全球逆向投资大师
如果说富兰克林邓普顿是一艘巨轮,那么约翰·邓普顿爵士无疑是那座指引方向的灯塔。他的投资哲学是这家公司最宝贵的无形资产,也是每一位价值投资者都应深入学习的宝典。
“在极度悲观点买入”的艺术
邓普顿爵士最著名的投资原则,就是“在最大悲观点(Point of Maximum Pessimism)买入”。这听起来简单,但执行起来需要非凡的勇气和洞察力。 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爆发初期的惊天操作。1939年,希特勒入侵波兰,欧洲战火重燃,全球市场陷入恐慌,道琼斯指数暴跌。当时,华尔街的氛围是世界末日即将来临,人人都急于抛售股票换取现金。而年轻的邓普顿,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目瞪口呆的决定:他向老板借了一万美元(在当时是一笔巨款),在美国证券交易所购买了104只股价低于1美元的股票,每只各买100股。 他的逻辑是什么?他认为,战争虽然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破坏,但总会结束,而那些在战争中能为社会提供必要产品和服务的公司,其生产能力并未被摧毁,只是市场情绪将其价格错杀到了尘埃里。他买入的并非是投机,而是坚信这些公司的长期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 结果如何?四年后,当战争的硝烟散去,经济开始复苏,这104家公司中,只有4家破产了,而其余大部分都实现了惊人的回报。邓普顿最初的一万美元投资,最终变成了四万美元。这次操作完美诠释了“在别人恐惧时贪婪”的真谛,也为他赢得了“逆向投资鼻祖”的美誉。
“这次不一样”——最昂贵的四个字
邓普顿爵士一生都在提醒投资者警惕市场中最危险的诱惑——相信“这次不一样”。他曾说:“投资领域最昂贵的四个字是:‘这次不一样’(This time it's different.)” 无论是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还是后来的各种资产泡沫,市场狂热时总会有人站出来宣称,旧的估值(Valuation)体系已经过时,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投资者在这种情绪的裹挟下,往往会为过高的价格买单,最终损失惨重。 邓普顿的智慧在于,他深知人性中的贪婪与恐惧是永恒的,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会押着相似的韵脚。他始终坚持用严格的纪律和基本的估值原则来衡量投资标的,从不追逐市场的热点。当所有人都在为科技股疯狂时,他可能正在默默地研究被市场遗忘的传统行业。这种不合群的独立思考,正是他能够穿越牛熊、取得长期成功的关键。
全球视野:地球上最好的便宜货猎手
在大多数美国投资者还只关注本土市场的时候,邓普顿早已将目光投向了全世界。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投资先驱。他认为,如果你只在自己的国家寻找投资机会,那就好比一个渔夫只在自家的池塘里钓鱼,错过了整片海洋。 他的投资逻辑很简单: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便宜、最有价值的资产。他不会因为一家公司位于美国或英国就高看一眼,也不会因为一家公司位于巴西或韩国就心生偏见。他唯一的标准就是:这家公司是否足够优秀,且价格是否足够便宜。 这种全球化的分散化投资(Diversification)策略,不仅帮助他捕捉到了更多未被发现的投资机会(尤其是在战后日本和欧洲的重建中),还有效地降低了单一市场系统性风险。他开创性地投资新兴市场(Emerging Markets),为后来的投资者打开了一片全新的天地。对他而言,国界只是地图上的一条线,而价值才是投资世界里唯一的通用语言。
富兰克林之基:稳健的美国基金巨人
如果说邓普顿代表着冒险、全球化和逆向思维,那么公司的另一半——富兰克林,则象征着稳健、本土化和纪律严明。
从罗斯福新政到华尔街巨头
富兰克林的历史始于1947年,由鲁伯特·约翰逊一世(Rupert H. Johnson, Sr.)在纽约创立。公司的名字是为了致敬美国国父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取其审慎和智慧的寓意。 与邓普顿爵士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不同,富兰克林从一开始就是一家专注于为普通大众管理财富的共同基金公司。它的成长之路,更像是一位严谨的会计师,一步一个脚印,靠着专业的管理和审慎的投资策略赢得客户的信任。尤其是在固定收益(Fixed Income)领域,富兰克林凭借其对市政债券等产品的深刻理解,建立了卓越的声誉。它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在获得稳定收益的同时,又能有效管理风险的可靠工具。
融合的智慧:1+1>2的联姻
1992年,富兰克林公司收购了邓普顿集团,这桩“婚姻”震惊了整个金融界,但事后被证明是一次绝妙的结合。
- 优势互补:富兰克林拥有强大的美国本土分销网络和在固定收益领域的专长,而邓普顿则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全球股票投资能力和逆向投资的品牌声誉。二者结合,形成了一个覆盖全球、产品线齐全、投资风格多样的资产管理巨头。
- 文化契合:尽管风格迥异,但两家公司的核心都有一种对客户负责的长期主义文化。他们都相信通过深入研究来发现价值,而不是短期的市场投机。
这次合并,使得“富兰克林邓普顿”这个名字,既有了富兰克林的稳健基石,又有了邓普顿的智慧光芒,成为了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投资 powerhouse。
现代帝国与新传奇
合并后的富兰克林邓普顿,延续了其创始人的开拓精神,不断在全球市场书写新的篇章。
“新兴市场教父”马克·墨比尔斯
在邓普顿爵士之后,将其全球投资哲学,尤其是在新兴市场的投资发扬光大的,当属“新兴市场教父”马克·墨比尔斯(Mark Mobius)。 墨比尔斯是邓普顿爵士的忠实信徒和得力干将。他常年奔波于亚洲、拉美、东欧等发展中地区,像一个不知疲倦的侦探,深入一线,挖掘那些被西方主流投资者忽视的“遗珠”。他坚信,这些市场的波动性虽然大,但其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为长期投资者提供了丰厚的回报可能。他领导的邓普顿新兴市场团队,成为了这个领域的标杆,也让无数投资者认识到了新兴市场在全球资产配置(Asset Allocation)中的重要价值。
持续进化:并购与扩张
进入21世纪,富兰克林邓普顿并未固步自封。面对行业竞争的加剧和投资者需求的多样化,公司通过一系列战略举措保持活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2020年对另一家资产管理巨头美盛(Legg Mason)的收购。这次并购极大地扩展了富兰克林邓普顿的业务版图,使其管理规模迈上新台阶,并获得了美盛旗下多个精品投研团队,进一步丰富了其投资策略的多样性。 此外,公司也积极拥抱金融科技的浪潮,大力发展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等新型投资工具,以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的需求。
普通投资者的投资启示录
作为一本面向普通投资者的辞典,我们从富兰克林邓普顿,尤其是邓普顿爵士的投资生涯中,可以学到哪些能够付诸实践的智慧呢?
- 拥抱悲观,逆向而行。当市场被恐慌情绪笼罩,新闻头条尽是坏消息时,不要随波逐流。这恰恰是寻找便宜优质资产的黄金时刻。正如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所说,你要努力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当然,这并非盲目接“飞刀”,而是基于深入研究,买入那些你认为其长期价值远超当前市场价格的公司。
- 放眼全球,打破思维局限。不要让你的投资组合患上“本土偏见症”。你所熟悉的市场,不一定是机会最多的市场。学习使用全球化的投资工具(如投资于全球市场的基金),将你的财富分散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这不仅能抓住更多增长机会,也能有效对冲单一市场的风险。
- 耐心是最大的美德。价值投资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邓普顿爵士的许多成功投资,都是在买入后耐心持有了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市场的短期波动是无法预测的噪音,不要被它干扰。一旦你基于充分的理由买入一家公司,请给予它足够的时间来兑现其价值。
- 永远对市场保持谦逊。不要试图预测市场的短期走势,也不要相信任何“一夜暴富”的神话。坚持你的原则,做好你的功课,永远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邓普顿爵士即使在做出那笔二战时期的传奇投资时,也采取了分散购买104只股票的方式来降低风险,这本身就是一种谦逊。
总而言之,富兰克林邓普顿不仅仅是一家公司,它代表了一种历经时间考验的投资哲学。它告诉我们,投资的成功,最终源于理性的思考、非凡的勇气、长期的坚持和一颗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