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_利息和货币通论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是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于1936年出版的传世巨著。这本书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之一,它的问世彻底颠覆了此前统治西方世界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传统经济学理论,并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石。简而言之,《通论》的核心观点是:自由市场并非完美,它无法自动调节以实现充分就业,当经济陷入衰退时,政府必须主动介入,通过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从而拯救经济。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深奥的经济学理论著作,更是一本充满了对人性、市场心理和不确定性深刻洞见的智慧之书,对价值投资者理解市场波动和经济周期具有非凡的指导意义。

要理解《通论》的伟大,我们必须回到它诞生的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 (The Great Depression)。 在此之前,西方经济学界的主流思想是“古典经济学”。他们坚信亚当·斯密(Adam Smith)所说的“看不见的手 (Invisible Hand)”的力量。这只“手”的核心逻辑,可以用一条著名的定律来概括,即“萨伊定律 (Say's Law)”,其通俗的表达是“供给创造自身的需求”。理论认为,工厂每生产一件商品,就会为工人、供应商和资本家创造出等量的收入,这些收入最终会用来购买商品。因此,经济体就像一个设计精密的永动机,绝不会出现生产过剩和大规模失业。失业?那只是暂时的,要么是工人要价太高(自愿失业),要么是市场正在调整。只要静静等待,一切都会自动恢复平衡。 然而,1929年爆发的大萧条给了这套理论一记响亮的耳光。银行倒闭、工厂关门,成千上万的人排着长队领取救济面包,失业率飙升至骇人听闻的25%。经济非但没有“自动恢复”,反而陷入了持续多年的泥潭。古典经济学的信徒们对此束手无策,他们的理论就像一本精美的航海图,却无法解释眼前这场前所未有的风暴。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凯恩斯挺身而出。《通论》就是他为这场危机开出的诊断书和药方。他要回答那个时代最尖锐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经济机器会突然熄火?我们又该如何重新启动它?

《通论》的内容博大精深,但其颠覆性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核心观点上,它们像三柄重锤,敲碎了古典经济学的旧框架。

凯恩斯敏锐地指出,萨伊定律的错误在于,它忽略了人类的一个基本行为——储蓄。人们拿到收入后,并不会百分之百地花掉,一部分会被储蓄起来。如果人们储蓄的钱能顺利地转化为企业投资(比如存进银行,银行再贷款给企业建厂),那么经济循环依然可以顺畅运转。 但问题在于,储蓄的意愿和投资的意愿并非总是同步的。尤其是在经济前景不明朗时,人们出于对未来的恐惧,会倾向于持有更多的现金(即“流动性偏好”增强),而不是消费或投资。与此同时,企业家们看到消费市场萎靡,也会因为缺乏信心而缩减投资计划。 这就导致了一个致命的缺口:总需求(消费+投资)小于总供给。凯恩斯将这种有购买力支撑的真实需求称为“有效需求 (Effective Demand)”。当有效需求不足时,商品卖不出去,工厂只能削减生产、解雇工人。工人们失业后,收入减少,消费能力进一步下降,导致需求更加不足……经济就这样陷入了恶性循环。 打个比方,整个经济体就像一个浴缸,水龙头是生产(供给),出水口是消费和投资(需求)。古典经济学认为,只要开大水龙头,水位就一定会上升。但凯恩斯发现,浴缸底下有个巨大的漏洞——“有效需求不足”。当人们因为恐惧而捂紧钱包时,这个漏洞就会变大,无论水龙头开多大,水位(经济繁荣度)都无法上升,甚至会持续下降。

古典经济学认为,失业是“自愿”的,是工人不愿接受更低的工资。凯恩斯对此嗤之以鼻,他指出,在大萧条中,无数人愿意接受任何能糊口的工作,但根本没有工作岗位。这显然是“非自愿失业”。 那么,是什么决定了投资的规模,进而决定了就业岗位的多少呢?凯恩斯给出了一个极具洞察力的答案:动物精神 (Animal Spirits)。 他认为,企业家的投资决策,远非一个精密计算的理性过程。因为未来是如此不确定,充满了无法量化的风险,纯粹的数学计算往往是无力的。驱动投资的,更多是一种源于本能的、非理性的乐观情绪——一种“自发的冲动”。凯恩斯将这种冲动称为“动物精神”。 当“动物精神”高涨时,企业家们充满信心,敢于冒险,大举投资,经济一片繁荣。而当悲观情绪蔓延时,“动物精神”就会消散,无论利率降到多低,他们也会因为看不到未来而停止投资,将现金牢牢攥在手里。 这个概念对于投资者来说至关重要。它揭示了市场的本质:市场并非由冷冰冰的数字和公式驱动,而是由千千万万参与者的情绪和心理预期所驱动。 正是这种“动物精神”的潮起潮落,造就了市场的牛熊交替和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名言“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正是对如何利用市场“动物精神”的最好诠释。

既然市场自身无法摆脱有效需求不足的泥潭,谁能来填补这个窟窿呢?凯恩斯给出的答案是:政府。 他主张,政府不能再扮演一个无所作为的“守夜人”,而应该成为经济的“驾驶员”。当经济萧条、私人部门的消费和投资都“熄火”时,政府必须果断踩下“油门”,主动扩大开支。 这就是所谓的“财政政策 (Fiscal Policy)”。政府可以通过投资公共工程(修路、建桥、盖学校),甚至用一些看似“无用”的方式,比如“雇人挖坑,再雇人填坑”,来直接创造就业岗位。拿到工资的工人会去消费,商店的生意变好,就会向上游工厂增加订单,工厂再雇佣更多工人…… 这个过程会产生一个奇妙的“乘数效应 (Multiplier Effect)”。即政府每花一块钱,最终带动的国民总收入的增加将远大于一块钱。通过这种方式,政府的初始投资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一圈圈扩大的涟漪,最终让整个经济体重新焕发生机。

乍一看,《通论》讨论的是宏观经济,而以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为代表的价值投资,关注的是对具体公司的微观分析。两者似乎分属不同领域。但实际上,《通论》为价值投资者提供了一套理解市场宏观环境和大众心理的强大思想框架,堪称一份来自宏观世界的“意外忠告”。

有趣的是,凯恩斯本人就是一位极其成功的投资者。他为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管理的基金取得了惊人的长期回报。他早年也曾像个宏观交易员一样,试图预测利率和汇率的走向,但后来他的投资理念发生了深刻转变,变得非常接近于今天的价值投资。他主张集中投资于少数几家自己透彻了解、具有长期价值且管理层优秀的公司,并长期持有,而不是去追逐市场的短期热点。 这说明,深刻理解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与成为一名卓越的自下而上的选股者,两者不但不矛盾,反而相得益彰。凯恩斯对经济周期的洞察,让他能更好地把握买入优质公司的时机——通常是在“动物精神”消退、市场一片悲观之际。

对于普通的价值投资者而言,我们能从《通论》中汲取至少三条宝贵的经验。

课程一:认识“市场先生”的脾气

格雷厄姆创造了“市场先生 (Mr. Market)”这个经典比喻,来形容市场的非理性和情绪化。而凯恩斯的“动物精神”理论,则完美地解释了“市场先生”为何如此喜怒无常。市场的短期波动,正是大众“动物精神”的集体体现。 当经济繁荣、媒体一片叫好时,“动物精神”高涨,市场先生会报出高得离谱的价格,这时泡沫正在形成。当经济衰退、人人自危时,“动物精神”萎靡,市场先生又会因为极度恐慌而给出跳楼价。 凯恩斯提醒我们,市场的这种情绪波动是常态。价值投资者的任务,不是去预测“市场先生”下一秒是哭是笑,而是在他过度悲观(恐惧)时,利用他提供的低价,买入伟大公司的股权;在他过度乐观(贪婪)时,保持冷静,远离泡沫。

课程二:利率是投资的“地心引力”

在《通论》中,凯恩斯提出了著名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Liquidity Preference Theory)”,解释了利率的决定机制。他认为,利率是人们愿意放弃持有现金(流动性)所要求的“补偿价”。当人们对未来越不确定,就越倾向于持有现金,此时只有足够高的利率才能吸引他们去投资。 这个理论对投资估值至关重要。巴菲特曾将利率比作“金融世界的地心引力”。当利率(特别是长期无风险国债利率)很低时,就像地球引力减弱,所有资产的估值中枢都可以相应抬高,因为未来的现金流折现到今天的价值会更高。反之,当利率上升时,“地心引力”增强,会把所有资产的估值向下拉。 理解了这一点,价值投资者在评估一家公司的内在价值时,就必须将当前的利率环境作为一个核心考量因素。这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何在低利率时代,高成长性公司的估值可以达到惊人的水平,也提醒我们在利率上行周期中要对估值保持一份额外的警惕。

课程三:在不确定性中寻找“选美冠军”

《通论》第12章中,凯恩斯用了一个绝妙的“选美比赛”比喻来描述金融市场的投机行为。 想象一个报纸举办的选美比赛,参与者需要从100张照片中选出6张最美的面孔,谁的选择最接近所有参与者的平均选择,谁就能获奖。 在这个游戏中,一个理性的参与者,选择的并非是自己真心认为最美的面孔,而是他认为别人会认为最美的面孔。甚至,他会进入第二层、第三层思考:我认为“别人认为的别人认为”最美的面孔是哪张? 凯恩斯以此来讽刺华尔街的短期投机行为。许多投资者买入一只股票,不是因为他们认为这家公司有价值,而是因为他们相信“别人”很快会愿意出更高的价格来买这只股票。这变成了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所有人都在猜测大众的情绪,而不是评估企业的真实价值。 这个比喻,恰恰是价值投资的反面。价值投资者的工作,是彻底忽略这场喧嚣的“选美比赛”。他们不在乎市场短期内会喜欢哪张“面孔”,而是深入研究每一位“选手”(公司)的内在品质——其商业模式、盈利能力、护城河和管理层。价值投资者坚信,长期来看,真正“美丽”(具有内在价值)的公司,其价格终将回归价值,而那些仅仅因为流行而被追捧的“网红脸”,喧嚣过后终将无人问津。这个比喻是在提醒我们,要坚守安全边际 (Margin of Safety),永远不要参与自己看不懂的博弈。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永久性地改变了我们看待经济和政府角色的方式。时至今日,每当全球经济遭遇危机,从2008年的金融海啸到2020年的新冠疫情,各国政府采取的经济刺激方案,其理论根源几乎都可以追溯到凯恩斯的思想。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这本书的意义远超一部经济学著作。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市场的非理性、人性的弱点以及不确定性的本质。它教会我们,在面对宏观经济的惊涛骇浪时,既要理解风暴的成因,更要坚守价值的航标。通过理解凯恩斯的智慧,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市场先生”的脾气,把握利率的引力,并最终在浮躁的“选美比赛”中,保持独立思考,找到真正值得相伴一生的伟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