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采购

就近采购 (Proximity Sourcing),又称“近岸外包 (Near-sourcing)”或“近岸生产 (Nearshoring)”,是价值投资理念在审视企业基本面时,一个日益重要的分析维度。它指的是企业将其生产、采购或服务活动,从地理位置遥远的低成本国家,转移到距离其主要市场更近的国家或地区的战略决策。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位置调整,更是企业在面对全球不确定性时,对效率、韧性、成本和风险进行全面再平衡的深刻变革。在全球化浪潮高歌猛进的年代,企业追逐的是极致的成本优势,将供应链延伸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当黑天鹅事件频发,地缘政治风险加剧,这种“天涯若比邻”的供应链模式开始暴露出其脆弱性。就近采购,正是对这种脆弱性的一剂良方,它强调的不再仅仅是“价格最低”,而是“综合价值最高”。

想象一下,你家楼下有一家便利店,走路五分钟就到;而城外有一家大型仓储超市,开车要一个小时。

  • 在过去,如果仓储超市的牛奶每盒便宜两块钱,你可能会选择在周末囤上一周的量。这就是传统的离岸外包 (Offshoring) 思维:为了极致的成本优势,不惜拉长距离,增加时间成本。
  • 现在,油价上涨,周末的时间愈发宝贵,更不用说路上可能堵车。你发现,楼下便利店虽然单价稍高,但随时需要随时能买,新鲜便捷,为你省去了大量隐性成本和不确定性。这时,你更倾向于在楼下便利店解决日常所需。这就是就近采购的精髓。

对于企业而言,这个选择题更为复杂和关键。就近采购的核心,是在全球供应链布局中,用“确定性”“灵活性”来对冲“绝对低成本”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它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战略考量:

  • 缩短物流距离与时间: 这是最直观的优势。更短的运输路线意味着更低的物流成本、更快的交付速度和更少的碳排放。对于快时尚、电子产品等对市场反应速度要求极高的行业,这一点至关重要。
  • 降低协调与沟通成本: 相近的时区、相似的文化和法律环境,可以极大地提升供应链各环节的沟通效率,减少因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造成的误解与摩擦。
  • 增强供应链的可见性与控制力: “眼见为实”永远比远程监控更可靠。企业可以更方便地对供应商进行实地考察、质量控制和流程监督,从而更有效地管理产品质量和生产进度。
  • 规避地缘政治与贸易风险: 将供应链布局在政治稳定、贸易关系友好的邻近地区,可以有效规避因远距离国家突发的政治动荡、贸易争端、关税壁垒等带来的断供风险。

因此,就近采购并非简单地否定全球化,而是一种更成熟、更具韧性的全球化布局策略。它要求企业管理者像一位高明的棋手,不仅要看到棋盘上每个“子”(供应商)的当前成本,更要预判整个“棋局”(全球宏观环境)的未来变化。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我们的目标是寻找那些拥有宽阔且持久护城河的优秀企业,并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一家公司的供应链策略,正是其护城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沃伦·巴菲特曾说:“我喜欢的生意是那种简单、可预测的。” 一条稳定、可靠、高效的供应链,正是一家企业走向“简单、可预测”的关键。就近采购策略,恰恰能在以下几个方面,为企业构筑更坚实的竞争优势。

传统的护城河来源包括品牌、专利、网络效应和成本优势。而在当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供应链的韧性本身,正在成为一种新型的、极其重要的护城河。

  • 案例思考: 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全球海运停滞,许多严重依赖海外单一供应源的企业陷入了生产停顿的噩梦。而那些提前布局了区域化、多元化供应网络,尤其是采取了就近采购策略的企业,则能更快地恢复生产,抢占市场空白。在突如其来的危机面前,能够持续向客户稳定交付产品的能力,就是一条看不见但异常坚固的护城河。它保护了公司的市场份额,维护了客户关系,甚至能借机扩大领先优势。

价值投资的核心之一是评估风险,并要求足够的安全边际。企业的经营风险是我们需要重点考量的因素。一条过度拉长、脆弱不堪的供应链,是企业经营中一个巨大的风险点。

  • 地缘政治风险: 当两个国家之间发生贸易摩擦,关税壁垒高筑,那些将生产基地设在其中一国、而主要市场在另一国的企业,其利润空间会受到严重挤压。
  • 物流中断风险: “苏伊士运河堵船”这类事件提醒我们,全球物流大动脉是何其脆弱。一次意外就可能导致关键零部件延迟数周,造成整个生产线的停摆。
  • 汇率波动风险: 供应链跨越的货币区越多,企业需要对冲的汇率风险就越大,这会增加财务成本和管理复杂度。

就近采购通过将生产和消费置于同一或相近的经济与货币区内,可以像“压舱石”一样,有效降低上述风险,提升企业盈利的稳定性与可预测性。

“就近采购”听起来似乎意味着更高的劳动力成本,这难道不违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天性吗?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价值投资者需要看到“总拥有成本 (Total Cost of Ownership)”,而非仅仅是“单位生产成本”

  • 显性成本 vs. 隐性成本: 远距离采购的账面人工成本或许很低,但高昂的国际物流费、关税、保险费、港口拥堵带来的延滞费、以及为应对不确定性而额外储备的大量库存所占用的资金成本,都是巨大的隐性成本。
  • “即时制造”的回归: 就近采购使得企业更容易实现“准时化生产 (Just-in-Time)”,减少库存水平,提高资金周转效率。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库存周转率自由现金流等核心财务指标的改善。
  • 自动化对冲人工成本: 随着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或邻近地区制造业的“人工成本劣势”正在被逐渐削弱。一条自动化程度高的近岸生产线,其综合成本可能比遥远的劳动密集型工厂更具竞争力。

聪明的企业会在成本、效率与风险之间走好“平衡木”,而就近采购正是实现这种平衡的重要策略。

近年来,ESG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投资理念日益成为主流。就近采购策略与ESG的许多核心原则不谋而合。

  • 环境 (E): 缩短运输距离直接减少了化石燃料的消耗和碳排放,有助于企业实现其环保目标,迎合绿色消费趋势。
  • 社会 (S): 在本国或邻近地区进行采购和生产,有助于创造本地就业机会,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同时,更近的距离也让企业更容易监控供应商的劳工权益、工作条件等,避免“血汗工厂”等供应链丑闻带来的品牌声誉风险。
  • 治理 (G): 一条透明、可控、负责任的供应链是公司良好治理的体现。就近采购大大提升了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是企业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对于关注长期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投资者而言,一家积极践行就近采购的企业,很可能在ESG评级中获得更高的分数,从而吸引更多长期资本的青睐。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无法像专业的尽调团队那样去实地考察每一家工厂。但是,通过仔细研读公开信息,我们依然可以发现企业是否在向“就近采购”转型的线索。

企业的财务报表和年度报告是信息金矿。尤其是在“致股东的信”和“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MD&A)”章节中,管理层通常会阐述公司的战略方向和重大举措。

  • 寻找关键词: 留意“供应链韧性 (supply chain resilience)”、“区域化布局 (regionalization)”、“供应链多元化 (diversification)”、“近岸外包 (nearshoring)”、“回流 (reshoring)”等词汇。
  • 关注资本支出: 查看公司的资本支出计划。如果一家公司宣布投入巨资在其主要市场所在的大陆新建工厂或物流中心,这通常是就近采购战略的明确信号。
  • 供应商信息: 部分公司会披露其主要供应商的地理分布信息。观察其供应商是否从高度集中于某个遥远国家,逐渐向更加多元化和区域化的方向发展。

不同行业受供应链问题的影响程度不同,其采取就近采购的动力和节奏也各异。

  • 汽车行业: “芯片短缺”的教训,正促使全球汽车巨头推动半导体供应链的本土化和区域化。
  • 快时尚与纺织业: 为了对市场潮流做出快速反应,ZARA等品牌早已将大量生产放在土耳其、摩洛哥等靠近欧洲市场的地方。
  • 医药与高科技产业: 出于国家安全和产业链安全的考量,许多国家正积极推动关键药品和核心技术部件的本地化生产。

关注这些行业大趋势,能帮助你找到那些顺势而为、积极调整供应链布局的领先企业。

一个健康的供应链策略,最终会反映在财务数据上。

  • 库存周转率: 如果一家公司成功实施了就近采购,并提升了供应链效率,其库存周转率通常会呈现上升趋势,意味着用更少的库存支撑了同样的销售,资金利用效率更高。
  • 自由现金流: 更低的库存水平、更优化的物流成本,都有助于改善公司的营运资本,从而释放出更多的自由现金流。持续强劲的自由现金流,是查理·芒格眼中伟大企业的标志。

“就近采购”这个词条,本质上是价值投资“能力圈”理念在供应链维度的延伸。它提醒我们,投资一家企业,不仅要看懂它的产品、市场和财务,更要理解它如何组织生产、如何应对外部世界的风云变幻。 一家懂得“睦邻友好”、善用“邻居力量”的企业,往往更接地气,更能抵御风浪。它或许在报表上没有展现出最低的生产成本,但它在不确定性面前所表现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其股东创造了更为珍贵的长期价值。 下一次分析一家公司时,不妨多问一个问题:它的“菜篮子”拎得稳不稳?它的供应商,是远在天边的陌生人,还是知根知底的好邻居?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或许能帮你更好地理解这家企业的真实质地和长期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