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

尼古拉(Nikola Corporation),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零排放运输解决方案公司。它旨在设计和制造氢燃料电池和纯电动汽车、电动汽车传动系统、车辆部件、储能系统以及氢燃料补给站基础设施。然而,在投资领域,“尼古拉”这个词条的意义远超其商业本身。它已成为一个标志性的案例,象征着21世纪第二个十年末期资本市场的投机狂热、对“故事股”的盲目追捧,以及因涉嫌欺诈而导致的戏剧性崩盘。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尼古拉的故事就像一部现代版的“皇帝的新衣”,深刻揭示了脱离商业基本面的投资是何其危险,是价值投资理念反面的经典教材。

每一个引爆资本市场的故事,都需要一个宏大的开篇。尼古拉的叙事,堪称完美。

尼古拉公司由创始人特雷弗·米尔顿(Trevor Milton)于2014年创立。公司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野心和对标的意味——它致敬的是伟大的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这使得公司从诞生之日起,就巧妙地将自己与电动汽车行业的领军者特斯拉(Tesla)联系在了一起,暗示着自己将成为商用卡车领域的颠覆者,即所谓的“卡车界的特斯拉”。 公司的愿景极具吸引力:通过氢燃料电池和纯电动半挂卡车,彻底改变长途货运行业,解决其高污染、高成本的痛点。这一叙事完美契合了当时全球范围内兴起的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投资浪潮,吸引了大量寻求“下一个特斯拉”的投资者目光。米尔顿本人也像一位充满激情的布道者,通过社交媒体和公开演讲,不断描绘着一个由尼古拉主导的、清洁高效的未来货运蓝图。

尼古拉没有选择传统的首次公开募股(IPO)路径,而是在2020年6月通过与一家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即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合并的方式迅速上市。SPAC本质上是一家只有现金、没有实际业务的“空壳公司”,其上市的唯一目的就是在规定时间内找到一家有前景的私营公司进行并购,从而帮助后者实现“借壳上市”。 在当时全球央行大放水、市场流动性泛滥的背景下,SPAC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追捧。尼古拉的上市恰逢其时,叠加其性感的故事,股价一飞冲天。在没有任何实际产品交付、甚至没有一分钱主营业务收入的情况下,尼古拉的市值在上市后短短几天内一度超过了拥有百年历史、年销售额超千亿美元的汽车巨头福特汽车(Ford Motor Company)。这场由散户投资者(尤其是在Robinhood等零佣金交易平台推动下)和部分机构共同参与的狂欢,将公司的股价推向了令人匪夷所思的高度,成为了当时资本市场非理性繁荣的缩影。

当泡沫被吹到极致时,一根最细的针也能将其戳破。对于尼古拉而言,这根针来自一家著名的做空机构。

2020年9月10日,华尔街知名的做空机构兴登堡研究(Hindenburg Research)发布了一份题为《尼古拉:如何利用一片谎言的海洋与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建立合作关系》的重磅报告。这份报告如同一颗炸弹,瞬间引爆了市场。 报告的核心指控直指尼古拉存在系统性欺诈,其技术、产品和订单都充满了谎言。其中,最著名也最具有画面感的指控是:

  • “山坡上的卡车”:尼古拉曾发布一段名为“Nikola One in Motion”的宣传视频,视频中其旗舰氢燃料卡车“Nikola One”在公路上飞速行驶,展示了其“完全正常工作”的状态。然而,兴登堡通过调查发现,这辆卡车当时根本没有动力系统,拍摄时它只是被拖车拉到一个长缓下坡的顶部,然后依靠重力滑行下来。摄像机巧妙地运用了低角度拍摄,制造出卡车在平地上自主行驶的假象。
  • 伪装的技术:报告指控尼古拉夸大了其自研技术的实力。例如,在一次公开展示中,为了显得技术先进,他们用胶带遮盖了从第三方供应商购买的逆变器上的商标,并声称这是尼古拉自己的产品。
  • 虚假的订单:尼古拉宣称手握价值约140亿美元、超过14,000辆卡车的预订单。然而,报告指出,这些预订单几乎都是无约束力的,客户无需支付定金,可以随时取消,因此将其作为公司估值的依据是荒谬的。这些所谓的“订单”更多是市场营销的工具,而非具有商业实质的合同。

兴登堡的报告引发了一场信任危机,尼古拉的神话开始崩塌:

  1. 股价暴跌:报告发布后,公司股价应声暴跌,投资者的信心瞬间瓦解。
  2. 创始人辞职:在巨大的压力下,创始人特雷弗·米尔顿于报告发布后不久便辞去了执行董事长一职。
  3. 监管调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美国司法部迅速介入,对尼古拉及其创始人展开调查。
  4. 合作告吹:此前宣布与尼古拉达成战略合作的汽车巨头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大幅缩减了合作计划,放弃了入股和共同生产皮卡车型的计划,这被视为对尼古拉技术和前景的“不信任投票”。

最终,特雷弗·米尔顿于2022年被美国联邦法院裁定犯有证券欺诈和电信欺诈罪。这场精心编织的“皇帝的新衣”骗局,至此被彻底揭穿。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尼古拉的案例并非只是一个隔岸观火的商业闹剧,而是一本内容极其丰富的教科书。它用惨痛的现实,为我们阐明了几个至关重要的投资原则。

尼古拉是典型的“故事股”(Story Stock)。这类股票的估值主要依赖于一个关于未来的、激动人心的故事,而非其当前的财务数据和经营状况。故事越宏大、越能迎合时代潮流(如电动车、清洁能源),就越容易吸引投机性资金。 然而,价值投资的核心恰恰是与此相反。投资大师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和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一再教导我们,投资的本质是购买一家公司的部分所有权。你必须像一个严谨的商业分析师一样,去审视这家公司的:

  • 盈利能力:它现在赚钱吗?未来能赚多少钱?
  • 资产质量:它的资产负债表健康吗?有没有过多的债务?
  • 现金流:它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现金流入吗?
  • 商业模式:它有清晰可行的商业模式和护城河吗?

启示1: 永远不要爱上一个故事。 当你听到一个让你热血沸腾的投资故事时,请立刻给自己泼一盆冷水,然后回到冰冷的财务报表和商业现实中去。对于像尼古拉这样处于早期阶段、没有收入的公司,对其技术实力、管理团队和商业计划的审查,必须比对成熟公司严苛数倍。

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是投资前必须完成的“家庭作业”。尼古拉的许多“雷点”其实并非无迹可寻。一个审慎的投资者,本可以通过公开信息发现诸多疑点:

  • 质疑夸张言论:创始人米尔顿的公开言论常常充满夸张和不一致之处。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应该对这种“过度营销”式的管理风格保持高度警惕。
  • 深究关键信息:关于那140亿美元的“订单”,只要仔细阅读尼古拉提交给SEC的10-K(年报)或10-Q(季报)文件,就会发现公司自己已经白纸黑字地注明了这些订单是“可随时取消的”(cancellable upon notice)。
  • 验证技术声明:对于颠覆性的技术宣称,可以尝试寻找行业专家、学术论文或竞争对手的观点进行交叉验证。如果一家初创公司声称在核心技术上轻松超越了行业内所有巨头,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被严格审视的危险信号。

启示2: 独立思考,亲自验证。 华尔街的分析师、媒体的热捧、社交网络上的KOL推荐,都不能替代你自己的独立判断。投资是你自己的钱,你必须对它负最终责任。

尼古拉的上市方式——SPAC,本身就存在一些需要投资者特别注意的风险。与传统IPO需要经历监管机构严格漫长的审查不同,SPAC合并上市的流程更快、信息披露要求相对宽松,这为一些资质欠佳甚至存在问题的公司提供了上市的“快车道”。 此外,SPAC的发起人(Sponsors)通常能以极低成本获得公司大量股份,他们的利益是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任何一笔并购,否则他们将血本无归。这种机制可能导致发起人为了完成交易而降低对并购目标的质量要求。 启示3: 对通过SPAC上市的公司保持额外的审慎。 不能因为它是上市公司,就默认其已经通过了严格的考验。投资者需要穿透SPAC这层外衣,用同样甚至更严苛的标准去审视其背后的实体公司。

兴登堡研究的报告是刺破尼古拉泡沫的关键。这体现了优秀做空机构的市场价值:它们如同资本市场的“啄木鸟”,通过深入调查,找出并攻击那些“生了虫”的坏公司,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净化市场的作用。 但是,投资者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 做空者是利益相关方:他们发布负面报告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让股价下跌,从而获利。因此,他们的报告可能带有倾向性,甚至使用耸人听闻的语言来放大恐慌。
  • 报告内容未必100%准确:虽然核心指控可能属实,但报告中的一些细节或推论也可能存在错误或争议。

启示4: 将做空报告视为一份重要的“调查线索”,而非“判决书”。 当你看到一份针对你持有或关注公司的做空报告时,不要立刻恐慌性地卖出,也不要完全无视。正确的做法是,将其作为一个起点,对照报告中提出的疑点,去重新审视和验证你的投资逻辑。

尼古拉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梦想、贪婪、欺骗和幻灭的现代寓言。它在短短几个月内上演的过山车行情,完美诠释了格雷厄姆的名言:“市场短期是投票机,但长期是称重机。” 短期内,市场的价格由情绪和选票决定,一个好故事就能赢得追捧;但长期来看,决定价格的终究是企业自身的重量——它的真实价值和盈利能力。 对于每一位立志于在投资道路上行稳致远的普通投资者来说,“尼古拉”这个词条都应该被永久收藏。它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投资的最高原则,是认识到股价与价值的区别,并永远站在价值这一边。 在充满噪音和诱惑的市场中,坚守常识、勤于思考、尊重事实,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