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期收益
展期收益 (Roll Yield) 想象一下你是个囤积居奇的粮食商人,你既可以现在就买卖现货大豆,也可以买卖承诺未来某个时点交割的大豆“提货券”(即期货合约)。展期收益,就是当你不断地卖掉快到期的“提货券”,再买入一张更远期的“提货券”时,所产生的收益或亏损。这个收益并非来自大豆价格本身的涨跌,而是来自不同到期日的“提货券”之间的价格差异。如果远期的提货券比近期的便宜,你就能在“一卖一买”之间赚到差价,获得正的展期收益;反之,如果远期更贵,你就会亏钱,产生负的展期收益。
展期收益从何而来?
这个奇妙的收益,源自于市场的“脾气”——对未来的预期。市场对同一种商品在不同时间点的估价是不同的,这种价格结构就决定了展期收益是正是负。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两种市场天气。
赚钱的晴天:“期货贴水”
专业术语叫期货贴水 (Backwardation),听起来有点绕,但其实是个好消息。它指的是现货价格高于期货价格,或者说,近期的期货合约比远期的更贵。
- 情景: 市场急需某种商品(比如因为天气灾害导致原油供应紧张),大家愿意花大价钱马上拿到手。所以,现货和近期合约的价格就很高。但市场预期未来供应会恢复正常,所以远期合约的价格反而更低。
- 你的操作: 你持有的近期合约价格昂贵,你卖掉它,换成便宜的远期合约。这一“高卖低买”的操作,就让你稳稳赚到了一笔正的展期收益。就像你把一张即将开演的热门演唱会门票高价卖给黄牛,然后用一小部分钱预定了明年同一位歌手的“早鸟票”。
亏钱的雨天:“期货升水”
专业术语叫期货升水 (Contango),这是投资者需要警惕的情况。它指的是期货价格高于现货价格,或者说,远期合约比近期合约更贵。
- 情景: 市场认为未来商品会更值钱,或者更常见的是,储存这种商品需要巨大的成本(比如仓储费、保险费)。这些成本会层层加码到远期合约的价格上,导致“越远越贵”。
- 你的操作: 你持有的近期合约即将到期,价格相对便宜,你不得不卖掉它,然后花更多的钱去买入那个昂贵的远期合约。这一“低卖高买”的操作,让你还没等商品价格变化,就先亏损了一笔,这就是负的展期收益。就像你手里的电影票快过期了,只能折价处理,但为了下个月还能看,又不得不花全价买了张新票。
对价值投资者的启示
不只是大宗商品的游戏
对于投资那些与大宗商品相关的公司(比如石油、矿业、农业公司)而言,期货市场的价格结构就是公司未来盈利的“晴雨表”。
- 发现机会: 如果某个行业长期处于深度“期货贴水”状态,说明现货供不应求,产品价格坚挺。这意味着相关公司的产品能卖出高价,盈利能力极强,现金流充裕。这对于寻找“价格低于价值”的价值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强烈的积极信号。
- 规避风险: 相反,如果一个行业长期陷入“期货升水”,可能意味着供给过剩、库存高企。相关公司的盈利能力会受到挤压,即便股价看起来便宜,也可能是一个价值陷阱。
投资中的“预期差”艺术
展期收益的核心,是利用“预期”与“现实”的差异来赚钱。这与价值投资的精髓不谋而合。
投资大白话
简单来说,展期收益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市场的预期(期货价格)和现实(现货价格)之间常常存在裂痕,而这个裂痕里,藏着机会,也藏着风险。一个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就像一个精明的商品商人,他不仅关心商品本身的价格涨跌,更关心市场的情绪和预期。他们擅长在人人悲观时,买入被打折的“未来”,然后在现实没有想象中那么糟时,收获市场的“情绪修复”所带来的丰厚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