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量采购

带量采购

带量采购(Volume-based Procurement, VBP),通常被简称为“集采”,是中国医药领域一项颠覆性的药品采购政策。您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场由国家组织的“超级团购”。国家医保局作为“超级买家”,将全国各地公立医院的药品需求打包在一起,形成一张巨大的订单,然后邀请各大药厂来竞标。竞标的原则简单粗暴——“以量换价”。谁的价格最低,谁就能获得这份订单中承诺的巨大、稳定的市场份额。这一模式旨在挤出药品价格中虚高的水分,减轻患者和医保基金的负担,但它也彻底重塑了医药行业的竞争格局和盈利逻辑。

要理解带-量采购,我们不妨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打比方。 假设您和您小区所有邻居都喜欢吃某种特定品牌的苹果,但平时大家都是各买各的,价格比较贵。现在,小区业委会出面,统计了所有家庭未来一年的苹果需求量,然后直接找到果园老板谈判:“我们承诺,未来一年从您这里采购10吨苹果,您必须给我们一个最低的‘出厂价’。” 果园老板一盘算,虽然单价低了,但一下子锁定了10吨的销量,省去了所有中间商和销售成本,也无需担心苹果卖不出去,这笔生意非常划算。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在这个例子里:

  • 小区业委会: 就好比中国的国家医疗保障局(医保局)。
  • 所有邻居: 代表着全国的公立医疗机构。
  • 苹果: 特指那些已经过了专利保护期、有多家企业可以生产的仿制药
  • 果园老板: 就是各大制药公司。

带量采购的核心机制就是通过“承诺采购量”来换取“全球最低价”。药企一旦中标,就等于拿到了一张通往巨大市场的“铁饭票”,但代价是必须接受极低的报价,其产品的毛利率会因此被大幅压缩。

带量采购如同一场行业地震,对不同类型的医药公司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影响,深刻地改变了投资逻辑。

对于长期依赖仿制药,尤其是那些技术含量不高、竞争者众多的“大路货”品种的药企来说,带量采购是巨大的冲击。

  • 利润空间急剧收窄: 以前一颗药可能卖10元,成本1元,利润9元。集采后,中标价可能只有1.5元,利润只剩下0.5元。企业的盈利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 传统营销模式失效: 过去,药企需要庞大的销售团队(即“医药代表”)去医院向医生推销药品,这部分费用是药品成本的大头。在集采模式下,销量由国家保证,销售团队的价值被大大削弱,整个商业模式需要重构。
  • “不中标,即出局”: 在集采中失标,意味着该药品在公立医院市场的主要份额将瞬间清零,对公司的打击是致命的。

另一方面,带量采购也像一个筛子,筛选出了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 创新药的春天: 拥有独家专利的创新药不在集采范围内,它们依然可以维持较高的定价,享受高额利润。政策实际上在倒逼企业将资源从同质化的仿制药竞争中解放出来,投入到高风险、高回报的药品研发中去。这与价值投资寻找拥有坚固护城河(如专利、技术壁垒)的公司的理念不谋而合。
  • 成本控制大师的机遇: 对于仿制药企业,如果拥有顶尖的成本控制能力和规模化生产优势,即便在极低的报价下也能盈利,那么集采反而能帮助它们迅速“清场”,抢占竞争对手的份额,成为细分领域的寡头。
  • 产业链服务商受益: 随着药企越来越专注于核心研发,它们倾向于将部分研发和生产环节外包给更专业的公司,这催生了CRO(合同研究组织)和CD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等“卖水人”行业的繁荣。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理解带量采购是投资医药股的必修课。它为我们提供了几点至关重要的启示:

  1. 告别“躺赢”时代: 投资医药股时,不能再简单地认为它是一个可以“躺着赚钱”的黄金赛道。必须仔细甄别,那些依靠信息不对称和销售渠道而非产品本身创造利润的公司,其估值逻辑已被彻底颠覆。
  2. 拥抱真正的创新: 未来医药投资的核心,在于寻找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公司。 关注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在研产品管线的质量、以及拥有多少核心专利。这些才是抵御政策周期、穿越牛熊的硬实力。
  3. 审视成本与效率: 在仿制药领域,投资的焦点应从“谁的销售强”转向“谁的成本低、效率高”。拥有卓越供应链管理和生产工艺的企业,才能在“微利时代”活下来并发展壮大。
  4. 警惕政策风险: 带量采购是一项持续深化的政策,其覆盖的药品范围在不断扩大。投资者必须将政策风险视为医药行业投资的核心变量之一,持续跟踪政策动向,避免投资逻辑被突如其来的政策变化所击垮。